《经典释文》

唐代陆德明撰。计30卷。依次是:《序录》1卷、《周易》1卷、《古文尚书》2卷、《毛》3卷、《周礼》2卷、《仪礼》1卷、《礼记》4卷、《春秋左氏传》6卷、《春秋传》1卷、《春秋榖梁传》1卷、《孝经》1卷、《论语》1卷、老子》1卷、《庄子》3卷、《尔雅》2卷。《序录》云:“癸卯之岁,承乏上庠……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癸卯是陈后主至德元年(583),是时德明年纪尚轻,无力完成此宏篇大制。“或积久成书之后,追纪其草创之始也”。书中列《老子》、《庄子》,明显受到魏晋六朝学风的影响。

《经典释文》集汉魏六朝音韵训诂之大成,为后世经学家所推重,对今人研究古代经籍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体例特点主要是:①以著述早晚序次群经。德明认为,前人序次群经,各有不同。如《七录》以《周易》居前,《七志》以《孝经》为初,都有立论的根据。而他主张“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经典释文·序录》)。《周易》虽成文于周代,但卦肇始于伏羲,是名教之源,故列为第一。经典之后为子书。前人多把《尔雅》列于经典与子书之间,德明略有不同,把其移置《老子》、《庄子》之后。这种依时间先后编次的体例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历史感。②广征博引,考察源流。本书“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同上),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230余家,兼载诸儒训诂,分辨各本异同。对每一部经典,都考察其流传始末,并爬梳经释之家法源流,列出所有参考书目,为后世研究古代典籍提供许多佐证。③分别经注。《序录》云:“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混而音之,寻讨未易。”所以,德明分别经注,既释经,亦释注,释经用墨,释注用朱。久经传抄后,已混而为一。④摘字为音。《序录》云:“先儒旧音,多不音注。……旧音皆录经文全句,徒烦翰墨。今则各标篇章于上,摘字为音”,因为五经为人所常习,普及面广。又云:“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书特纪全句。”

《经典释文》在训诂的同时,保留和考证了不少古字,为中国文字学做出了贡献。清代学者吴大澂在《愙斋集古录序》中说:“人生秦燔千数百年之后,何以能识三代文字?曰:幸有钟鼎彝器款识,皆秦以前物也。人生周、孔千数百年之后,何以能读周、孔时之钟鼎彝器?曰:幸有《经典释文》也。……故求之《说文》而不可通者,往往于《经典释文》得之。……凡彝器中古字,见之《释文》者甚多。然则陆德明谓为古籀之功臣,可也。”吴氏肯定了《经典释文》在文字学上的功用。

上一篇:韩愈 下一篇:《通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