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谓之行
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形态的流行不息。北宋王安石提出的哲学命题。语出《洪范传》:“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五行谓之行是对王安石这一思想的概括。
五行学说,即关于水、火、木、金、上是构成世界万物的5种基本物质元素的思想,早在殷周之际即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思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但邹衍等人也将五行神秘化。秦汉以后,五行学说为儒家吸收,成为他们构成其宇宙生成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时伏生、董仲舒等人也进一步把五行神秘化,如以五行配四方、四时、人体五脏、人伦五常,并以五行相胜作为其灾变说的理论基础;刘向更把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的符瑞灾异加以整理,编成《洪范五行传》,集“五行灾异说”之大成。王安石的“五行谓之行”命题即针对伏生、董仲舒、刘向等人的思想提出的。他以往来流行不停诠释五行,意即五行是5种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形态,它们是由阴极、阳极、阳中、阴中、冲和之气生成的,有时、空、材、气、形、事、情、色、声、臭、味等性质。五行的往来流行又产生万物的生成变化。五行相生相继,从而使天地间显示出四时之变化和万物的生长收藏;它们的相克相治,则被人用以制作器物。
王安石的五行谓之行思想,纠正了伏生、董仲舒、刘向等人对五行所做的神秘主义歪曲,把五行恢复为处于永恒流变之中的气的5种形态。为其提出天人不相干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王安石并未完全摆脱把五行神秘化的思想影响,如他认为五行在物为精、神、魂、魄、意;把火之于水、火之于土的相克相生关系视做妻道、母道;认为正邪、美恶、丑好、凶吉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于五行;把五行与天地生成之数相配;以东、西、南、北、中同五行相配等等仍具有神秘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