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生卒】:1032~1085

【介绍】:

程颢 从《历代圣贤名人像》,南薰殿旧藏

北宋理学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兄弟二人共同创立的洛学学派为宋明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洛学、关学、闽学)之一。

生平事迹 程颢祖籍安徽徽县,后迁中山博野。高祖程羽于宋初官至兵部侍郎,赐第京师,始居开封。父程珦将祖茔迁葬伊川,举家迁居洛阳履道坊。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程颢生于任黄陂县尉的父亲寓所,并在父亲任所度过青少年时代。数岁,诵书;10岁能为诗赋。尝赋《酌贪泉》诗曰:“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其志向、情操受到当世贤达的赞赏。15岁时,遵父命跟随周敦颐学习,“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河南程氏文集·明道先生行状》)。嘉祐元年(1056),中进士第。先后担任鄠县(今陕西户县)主簿、上元县(今江苏江宁县)主簿、晋城(今山西晋城县)令,提倡均田税,抑物价,修水利,编伍保,兴学校,有治绩。熙宁初,得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任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一度为新政机构三司条例司属官,在王安石手下参与新法活动。曾接连给宋神宗上了两道奏札,驳斥反对“更张”的言论,建议神宗打消顾虑,敢于作为,大胆进行改革,去深锢之弊,图长久之计。但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与王安石发生分歧,转而反对新法,接连上疏要求废止青苗法,并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一二小臣实与大计,用贱陵贵,以邪妨正”(《河南程氏文集·再上疏》)。因此,被罢免,权发遣京西路同提点刑狱,改佥书镇宁军节度判官事。任职期间,遇曹村河堤溃决,出于对京城安危的担心,星夜赶至百里外的现场,主动请求指挥士卒抗洪抢险,于数日之内堵塞了决口。熙宁五年(1072),辞职归洛阳,监西京洛河竹木务;十年改太常丞。居洛期间,与反对新法的核心人物光、吕公著以及理学家张载邵雍等人交往密切。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翌年,判武学,言者上疏反对,罢复旧任;又翌年,罢归,后监汝州酒税。程颢于扶沟任上,亲自主持了县水利工程和赈灾工作,常以“视民如伤”自励。元丰八年,神宗死,哲宗即位,召为宗正寺丞,未行,以疾终。程颐为其撰《明道先生墓表》,称之为“真儒”、“道统”传人。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理宗端平二年(1235)诏从祀孔子庙,淳祐元年(1241)封为河南伯。

学术思想 程颢与程颐长期居洛讲学,创立了以天理论为核心的思想学说,以其地望而称为洛学。程颢自己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以天理立说,是洛学的最大特色。

在天人关系上,程颢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人一本,二者皆本于“理”。其所谓天,就是理,“天者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天具有“生生”的功能,它充满生意,“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生意就是仁,故称天道或天理为仁。从而将伦理之仁提升为宇宙本体,存在着伦理本体化的倾向。程颢认为,心与天也是合一的。其所谓心,就是理,“心是理,理是心”。既然心与天都是理,所以只心便是天。这样,“心”也具有了本体的意义。

在道器关系上,程颢既认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也强调形而上之道即寓于形而下之器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器亦道道亦器。

在运动观上,程颢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而动与静便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比如,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以说是“静”,但日月运行,未尝止息,又不可以说是“不动”,故而叫做“动静不相离”(《河南程氏粹言》卷二)。而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其原因在于“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识仁”说是程颢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程顺认为,天地万物休戚与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谓天地万物一体。而人能与天地万物无间于形骸之私,无分于物我内外,也就达到了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这是人生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所以,程颢强调“学者须先识仁”。所谓识仁,就是真实感觉到自己“浑然与物同体”。如此则可完全打破主观与客观的界限,“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之用,皆我之用”。这就是所谓“合内外之道”。既“识仁”之后,还需要反过来看自己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点,果真如此,则“乃为大乐”。(见《识仁篇》)

“定性”即心性修养,是程颢理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程颢认为,人的本性和所谓外界事物本来是没有内外之分的,如果以“己性为有内外”,那就发生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己性”为外物引诱而不能“定”的问题。按照程颢的看法,人的心要像天地一样“普照万物而无心”,像圣人一样“情顺万物而无情”,只要懂得物我一体的道理,内外两忘,以内外为一本,自然不会发生心为外物所动的问题,“两忘则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定性书》),也就可以优入圣域。程顺所谓“定性”,其实就是“定心”,诚如朱熹所说:“此性字是个心字意。”(《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以心为性,心性不分,是程颢心性论的特点。

政治思想 程颢主张以“纯仁之心”行“纯王之政”,亦即推行所谓王道仁政。认为要复兴王道,除了君主必须具备仁心之外,还应有懂得帝王之道、仁政之本的大臣为君主讲明王道,将王道推行于天下。此外,程颢还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提倡大兴礼乐,从道德教育入手,化成天下。

经济思想 程颢强烈要求改变北宋社会“富者跨州县而莫之止,贫者流离饿殍而莫之恤”的状况,主张均田务农,力穑厚生;要求统治者轻赋宽役,使民以时;提倡兴修水利,扩大灌溉;崇尚节俭,力求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重视储粟备荒,赈济灾害。

著作 程颢的著作,主要有:《河南程氏文集》4卷;语录体《河南程氏遗书》4卷,以及《河南程氏遗书》和《河南程氏外书》中的部分语录;《河南程氏经说》卷五《明道先生改正大学》。以上著作,在宋代均有单行本,二程合刊本称《程氏四书》。明清两代,均收入《二程全书》,其版本有明万历徐必达刻本、清康熙吕留良刻本、清同治涂宗瀛刻本,等等。中华书局1981年校点出版的《二程集》亦收入程颢上述著作。

地位及影响 程颢与其弟程颐共同创立的以天理论为基石的洛学思想体系,既为宋明理学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理论形态,也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指示了方向、确定了路线。而程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心学思想倾向,则直接为陆九渊王守仁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一股心学思潮,不仅在南宋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而且在明代风靡思想界,取代朱熹理学而占据支配地位。

上一篇:刘敝 下一篇:形有真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