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北宋程颐提出的理学功夫论命题。程颐的功夫论包涵修养和认识两方面的内容,主张涵养本心与察识物理两种功夫同时用力,即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前者是所谓“为道”问题,后者是所谓“为学”问题。其修养论重视“养心”,即培养心性本原,“涵养于未发之前”,而涵养即持守的方法是“主敬”,“学者须是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敬以直内”,语出《周易·坤·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颐解“敬”为“主一无适”,即精神保持高度集中而不分散,外貌则整齐严肃,亦即思虑和容貌都符合道德规范。其认识论则提出“致知”。“致知”一词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程颐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必须加以察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穷致物理就是致知。涵养与致知虽然不同,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要涵养须先致知,只有致得心中之知,才能有所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另方面,要格物穷理,又须涵养此心,只有通过“主敬”的涵养功夫,“惟是心有主”,“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避免为物欲所害。涵养的目的在于去除“私欲”;为学的目标则在于增益知识。日进其知,是为了涵养心性,但存此涵养,久之,天理自然明。在二程之后,南宋胡宏提倡先识察后涵养,朱熹提倡涵养与省察“交相助”,涵养与省察遂成为理学功夫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