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生阴阳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本源及其生成过程的哲学学说。
太极生阴阳的思想最早萌芽于儒学经典《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论述中。汉唐儒学经师,多从筮法原理或元气剖判过程进行注疏。北宋周敦颐将其做宇宙生成论的发挥:“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图说》)太极生阴阳的思想趋于成熟。二程以理为最高本体,只讲道体派生阴阳,不论太极生阴阳。南宋朱熹做出了创造性的综合,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系统论证了太极生阴阳、理生气的理学基本思想。
朱熹的太极生阴阳有3个方面的思想内容:①太极是理,阴阳是气,二者的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体与器用的关系。“太极虽不离乎阴阳,而亦不孕乎阴阳”(《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太极生阴阳并不是太极生化而为阴阳,而只是本体派生末用,理逻辑地推演出气。②太极以动静之理派生阴阳二气。因“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所以“有这动的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的理,便能静而生阴”。“说一‘生’字,便见其自太极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本体自静而动的发用,实质上是理“体一而用殊”的分显过程。动静之理为太极,动静变化就属阴阳二气了。③太极生阴阳的发用分显过程,在宇宙时空中展现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无限生生变易过程。
朱熹太极生阴阳的思辨论证,不乏辩证思维的闪光。但用理派生阴阳的理本论思想,除了其唯心实质外,逻辑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之处:一是理念性的太极怎样“挂搭”在物质性的阴阳上并发生作用,朱熹始终未能说清;二是有时他又以太极为气,使太极“迤逎”分化阴阳,散生万物。其后,王廷相、王夫之等人均以阴阳为太极之实体,扬弃了太极生阴阳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