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
【介绍】:
北宋经学家。字以道,一字伯以父,号景迂先生。澶州(今河南濮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司马光得意门生。正直刚毅,不附权贵,针砭时弊,无所规避,遂屡遭贬黜,累仕州县不迁升。存惠政于民,深受百姓亲信。无意官场闻达,尽心于治学。司马光临卒,嘱咐其继成《潜虚》,辞不敢当,然观其著述,实足以继之。全祖望谓其“易玄星纪之谱足以绍师门”。博览群书,为学颇出新意,不循旧俗,多有自得之学。深研五经精义,进而发挥阐释所得新意。所著经学著作十分丰富,凡19种,而尤精于易学,晚年曾自言“平生著述,悉为灰烬,惟易不可以已”。苏东坡称其“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不践陈迹”,认为“文章典丽,可备著述”。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广为汲取各家各派学说精义。每为官一处,必留意于当地名家之学。先后学邵氏象数之学,“以穷三易之旨”。在关中,又留心张载创立的关学。继承司马光疑孟之说,认为《孟子》乃伪书,亦借此攻击王安石新政。上书请求不再于太学开说《孟子》之学,上从之。极力推崇《春秋》,认为“六艺之志在《春秋》。纷然杂于释、老、申、韩而不知其弊者,不学《春秋》之过也”。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其思想影响颇大,其晚年遂沉缅于佛学禅理之中,日日诵读《法华经》,自称“国安堂老法华”,又称“天台教僧”。论者引以为其憾事。然观其遗命,则始终未曾背离儒家师门之传。年老时,为避战乱,四处流离,虽染病在身,仍竭力追述旧作,以期留于后世,虽未竟而卒,嘱咐子孙继续其事。一生著述甚丰,除经学19种外,尚有10余种,现仅《易玄星纪谱》、《易规》、《中庸传》存于《景迂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