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即本体
明代王守仁关于本体与功夫关系学说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下:“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工(功)夫否?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工夫亦得。”《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谓不睹不闻即是人的耳目感受不到的道,也就是守仁说的本体。戒慎恐惧即是人对道或本体的敬畏和不敢违背的心情,也就是守仁说的功夫。他认为,本体既是不睹不闻的,也是戒慎恐惧的,认识到这点便可以说戒慎恐惧——功夫即是本体,不睹不闻——本体即是功夫。
理解功夫即本体或本体即功夫的关健在于弄清守仁良知说。守仁的良知既是天理,又是灵明知觉。从天理说,良知即是道,即是本体,是人们要与之合一的东西,是道德生活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从灵明知觉说,良知即是知行的主体,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所谓功夫就是良知自己体认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认识到这点,便可说功夫即本体,本体即功夫,也就是说能做功夫的是本体,正是本体在做功夫。
守仁认为,朱熹的格物功夫讲究即物穷理,是离开本体做功夫,不是真功夫,其病源在歧本体功夫为二。他提出的功夫即本体,本体即功夫,亦即功夫本体合一,正是为了纠正朱子学的这个理论错误。守仁一些弟子因受朱子学的影响,师从守仁之后,仍然主张在内外两个方面一起下功夫。守仁指出:“工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工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工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工夫。”(《传习录》下)因为功夫与本体合一,本体无内外,功夫也无内外,无内外的功夫是本体功夫。如果把功夫分为内外,那便是与本体分离了,那就是非本体功夫,虚假的功夫。当然,只有本体功夫才说得上功夫即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