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精爽能进于神明
人的感知明察可以达到理性的正确认识。清代戴震关于哲学认识论的命题。“精爽”,是指人和动物所具有的一种精爽之气,“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孟子字义疏证·理》);“神明”,指的是一种理性思维,而此种理性思维,虽都产生于精爽之气,但只有人才具备,“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同上)。戴震认为,人的精爽之气,有大、小、明、暗的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其大者,所照就远,因此“得理多而失理少”,亦即正确者多,偏失少;其小者,其照就近,其照着者就正确,而不能照着者,则“疑谬承之”。光不仅有大、小,又有明、暗之不同。明者,自能明察;暗者,自不能明察。察者,“能尽其实”,即能反映事物之真情;不察者,则“疑谬承之”,即非疑既谬,不能反映事物之真情。戴震还进一步指出,“理义”,无非是说所照所察之事,没有谬误。而明者做到所察所照之事没有谬误,全靠心之神明,亦即心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这种理性思维能力,又不是凭空的,而是在精爽之气的基础上进行的。“理义岂别若一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而人之精神能进于神明,岂求诸气禀之外哉!”(同上)戴震在哲学认识论上的这一命题,用现代哲学语言讲,是在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他强调只有人才具理性思维,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但人的理性思维,决不能脱离耳、目、口、鼻所得到的感性认识而产生。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戴震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也必须指出,以上所说是就其实质而言,而戴震的用语和用例,都是非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