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历史》
晚清皮锡瑞的主要著作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刻印。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原刻本影印发行。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予同的注释本,为该馆学生国学丛书之一。翌年加上周予同的《订正及补遗》,收入该馆万有文库中印行。此外,上海群益书局也出了一个铅印本。1955年,周予同校正标点,修订注释,交北京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了新版。
本书按今文经学家的观点,分10章概述了从先秦至清代的经学历史。作者认为:经学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在此以前无经。至汉武帝、宣帝时期经学大昌,经学昌盛的原因是在上者导以禄利。汉亡而经学中衰,首要原因是经师说经陷于烦琐无用。西汉末刘歆创立古文经,而东汉末王肃更伪造《孔子家语》等五书,成为经学两蠹。郑玄集经学大成,令今古文沟通为一,名家汇合,盛极一时,亦导致经学难于发展,成为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经过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的分立,唐代进入经学统一时代。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为自唐至宋明经取士所遵循。宋代为经学变古时期,庆历以后,王安石、程颐、苏轼、司马光等皆以己意说经或疑经。宋人说经、注经有的甚便读者,朱熹集其大成,并风行数百年;疑经如朱子之疑《孔安国尚书传》是千古卓识。但有的以义理悬断数千年前之事实,甚至移易经文以就己说,则不可为训。宋以后为经学积衰时代,元明儒均株守前人之书,胡广等修《五经大全》,为人讪笑。至清而经学复盛,初年兼采汉、宋;乾隆以后汉学独盛,主实证,不空谈义理;嘉、道以后,今文经学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而复明。
皮氏此书脉络分明,持论比较公允,不失为一部较好的中国经学入门书。但他作为19~20世纪之交的今文经学家,令该书明显具有新旧思想交替的印记。例如,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就讥笑他关于《易》、《礼》为孔子所作的论断。他认为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不能非圣无法;至诚可以前知,灾异、谶纬可信。诸如此类的论断均说明他尚未冲破信仰的羁绊,未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分析经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