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
王国维关于探索人性问题的理论。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王国维试图以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解决。认为人性就如同人的认识一样,可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先天的认识是先验地存在于人意识的时空及因果律的观念,它不待经验而生;后天的经验的认识,是个别的、偶然的并且与人的教养、接触事物、思维能力等因素相关的。对于人性的认识,如果从先天认识而论,只能是形式而不涉及本质内容;如果从后天经验中获得,则仅为“善”或“恶”的具体表现,不是必然和普遍的,不足以说明普遍的人性。所以,他断言人的善恶行为既有遗传又有外部的影响。如果从经验上所知的善恶表现来推论,普遍的人性是不确实的,“其非性之本来面目固已久矣,故断言之,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以外也”(《静庵文集·论性》)。即是说,人性问题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仅是人的经验世界中的善恶对立的事实,并不是人的真性。由此,王国维详细地考察了儒家的人性论,认为无论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王安石、苏轼、程颢、程颐以及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主张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相互矛盾和自相矛盾的弊病,或为抽象一元论,或为善恶二元论。又指出,儒家的人性论,特别是宋明理学,基本上持性善之说,其从“就性论性”而至“由其形而上学以建设人性论”阶段,皆是“欲论人性者非驰于空想之域,势不得不从经验上推论之”,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因此,他认为应放弃抽象的人性之论争,而应重视现实生活中善恶的斗争,从而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王国维在中国近代较早地以西方哲学观点批判程朱理学人性论做出的启蒙贡献,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