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图67 一只正在飞行的蝉
图68 蚱蝉(雄虫)
学名: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syn.C.pustulata Fabr.
别名:知了、季了、黑蚱、黑蚱蝉。
蚱蝉隶属同翅目Homoptera(同翅有喙目)蝉科Cicadidae。
(一)形态描述
蚱蝉为同翅目蝉科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善飞行。成虫体长44~48毫米,从头到翅尖长65毫米,黑色而具光泽,被金色微毛。头中央及颊的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宽大,中央高,并具有X形隆起。雄虫能作“蚱”声长鸣,因此名为蚱蝉。鸣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腹板长达腹部之半。雌虫不能鸣,腹部产卵器甚显著。并具同翅目的共同特点,即嘴成长吻,适于刺吸。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翅复在背部两侧成屋脊状。
(二)生活习性
7-8月产卵于树木嫩枝表皮下木质部内,每处产4~5粒,一枝条上常产百余粒。每雌蝉腹内有卵500~600粒,树枝上产卵的伤口,呈不规则螺旋状排列。成虫寿命约四个星期。
卵长椭圆形,略弯,长约2毫米,卵期长达十个月左右,6月中旬孵化。若虫由树枝上落于土面,即入土中害根。共蜕皮5次,在土中生活时期有若干年。每年春暖后,土中若虫向土面移动,吸食树根液汁,秋凉后则深入土下。在长江流域,每年6月开始,老熟若虫由土内爬出至树干,不食不动,名曰伪蛹(propupa),约3~4小时后,再蜕皮而为成虫。一般雨后若虫出土率高。
在华中地区凡苹果、花红、梨或其他果树枝条,因被雌蝉产卵不久即行枯萎,其嫩茎受害更甚。
蚱蝉特别喜欢栖息在杨树和柳树上。在北京,它们的鸣声最早可在6月中旬,直到9月底还可听到。一般只在白天天气晴朗的时候鸣叫,雨天不鸣叫,晚上仅偶尔鸣叫。鸣声是一种连续的响声,有成群合唱的特点,所以很响亮刺耳。当烈日炎炎时,往往群蝉齐鸣,容易使人感到烦躁。
(三)产地分布
本种蚱蝉在中国自辽宁至广东平原区均有分布。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澳洲北部,亦有发生。被害植物种类颇多,除为害苹果、梨、桃等果树外,榆、杨、柳、楝、栎等,亦被加害。山东青岛及莱阳、江苏徐州、安徽砀山等地,果树枝梢被害率重年可达90%。
(四)蚱蝉的天敌
成虫时期有一种寄生菌名为白僵菌[Beauveria globulitera(Speg.)Picard],在江苏徐州、邳县一带,每年7月上旬起,受菌寄生的蝉,开始死亡。蝉死不久在胸腹各节的缝间,生出白色担子梗及绿色分生孢子,继续侵染健蝉,但因一般雌蝉在发病前,大多数卵已行产出,此蝉在当地受菌寄生率虽高,仍不能遏制其为害。
蝉经多年地下幼虫期到长出一对与飞鸟匹敌的翅膀,从饮着清凉、甘美的树汁,沐浴温暖、耀眼的阳光,到衰老为时不过一个月。这短暂、欢乐的一个月,却是用4-5年的黑暗的地穴生活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