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铃
图45 斑铃
学名:黑斑裂针蟋Dianemobius fascipes(Walker,1869)
别名:斑铃、花铃、斑腿针蟋、小针蟋、小花针蟋。
斑铃又称花铃,隶属直翅目蟋蟀总科针蟋科Nemobiidae裂针蟋属Dianemobius Vickery 1973的黑斑裂针蟋,亦有人叫小花针蟋。
(一)形态描述
斑铃因其后肢上有黑色斑点黑白(黄)分明故名斑铃,亦因花斑又叫花铃。斑铃身体短小,体长约5~6毫米,头顶黑褐色,有4条淡色纵纹,有时纵纹相连,使头顶呈黄褐色,颜面及两颊黑色。下颚须1~3节黑色,4~5节白色。前胸有黑色细毛,前胸背板背区黄褐色,侧叶黑色。前中足腿节基半部黄白色,端部黑色,胫节黄色有黑斑,后腿节有3个黑斜斑。雄后胫节背方内侧具4刺,外侧3刺;雌内外侧均有3刺。前翅长达尾端,翅上有斜弧形长脉纹,触角基部黑色,长约8毫米,尾须上有隐约黑斑。
雄:前翅达腹端,发音镜小而不规则,前翅发达色泽光润。
雌:前翅达腹部1/2,端部截形,背区黑褐,有4条平行纵脉,侧区黑色,产卵器端瓣具齿。产卵管褐色。
成虫体长5~6毫米,前胸背板长×宽1.2毫米×1.8毫米,前翅长♂3毫米~3.3毫米,♀2毫米~2.2毫米;后腿节长4毫米,产卵管长2.5毫米。
(二)生活习性
在北京及南京地区一年两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栖息于田野路边的草丛、砖石堆、木材下。极善跳跃,活动敏捷。往往一遇危险,数跳便即不见。成虫期为7-8月。鸣声优美,声如“齐——”,较为动听,但声音较平,并不婉转,有盛夏生机勃勃之感。此虫国内南北各地均有。
(三)产地分布
北京、江苏(南京、苏州)、上海、浙江(杭州)、河北、安徽、广东;日本、印度等。
(四)选择与饲养
斑铃以体色反差显著,即肢上黄、黑斑对比清晰者为佳。黄斑大者称“黄花”,黑斑大者称“黑花”,黄斑黑斑相称者称“对花”,一般以“黑花”为最佳。前翅以厚者为优,尤以两条斜弧翅脉显著者为最佳。翅厚,鸣声浑厚,接近金属声;翅薄,鸣声单薄,略有余韵。个头应选大而足壮者、嫩者、能吃、膀勤者为佳。
饲养方法如其他铃虫。此虫寿命较短,如能以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喂饲,可以延长寿命,但一般甚难过冬,大都在年内死亡。如果将数只斑铃饲养在一起,虫在盒内往返爬行,相互鸣叫,观赏起来更是妙趣横生。斑铃最怕缺水,太干必死。一般也喂米粥、瓜、果等稀食为佳。因其怕干不宜养在竹木质虫盒内,可养在玻璃瓶(有土底的)中或有机玻璃虫盒内。喂稀食、水果、南瓜、西瓜可延长寿命。一般多在12月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