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大扁头蟋

图17 大扁头蟋

学名:大扁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 1881。

别名:雄虫称棺材头,雌虫称头,又称大梆头、大棺材头(北方)、头蛩、丑蟋、斧头蛩(南方)。

大扁头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扁头蟋属Loxoblemmus Saussure 1877。

(一)形态描述

中等大,雄颜面呈倾斜平板状。雄虫头呈三角形,头顶与额成锐角,形似棺材头部,故名棺材头。

雄虫体长18~20毫米,雌虫16~20毫米;雄虫翅长9~11毫米,雌虫9~12毫米。体中型,黑褐色。雄虫头顶显著向前突出,前缘弧形黑色,边缘后有1橙黄或赤褐色横带。颜面深栗壳色或黑色,扁平倾斜,中央有1黄斑,中单眼隐藏其中,两侧向外突出作三角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侧板前缘长,后缘短,形成下缘倾斜,下缘前端有1黄斑。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四方形,内无横脉,斜脉2或3,侧区黑褐色,前下角及下缘淡黄色;后翅细长伸出腹端如尾长,但常脱落仅留痕迹。足淡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散布。前足胫节内、外均有听器,外侧者大椭圆形,内侧者小圆形。雌虫头不像雄虫那样向前、向两侧突出,仅头顶稍向前突出,面部倾斜。前翅长达不到尾端,在侧区亚前缘脉有2分支及纵脉6条。产卵管短于后腿节。雄:前翅略短于腹部,黄褐色,发音镜近棱形,后角圆,无隔,斜脉2。后翅超过腹端似长尾。老年后翅脱落。雌:前翅脉倾斜、平行,粗壮,色深。产卵管约与后胫节等长。成虫体长18~22毫米,前胸背板长×宽3~3.5毫米×4.5~5.5毫米,前翅长9~11毫米,后腿节长9.5~11毫米,产卵管长6.5~7.5毫米。

(二)生活习性

此虫昼伏夜出,雄善鸣,栖息于砖石、垃圾堆下及菜园、苗圃、旱田,为害各种作物如甘薯等。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内越冬。在北京8月成虫出现,9月盛行,直至10月常听到其鸣声。具微弱趋光性,常在灯下地面见到。其鸣声高尖,音调短急匀称,一般以6~9音节为一音组,而以7音节为中心,故又称7音蟋。鸣声清脆、嘹亮,呈“梆、梆、梆、梆……”如打竹板之声。

(三)产地分布

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广西、四川;日本等。

(四)选择与饲养

大扁头蟋在北方有人饲养,饲养方法与喂养斗蟋同。在北方冬季有过人工繁育大扁头蟋的,如早年北京兰启春,人称小兰,就当冬季鸣虫繁育过此蟋。冬季其鸣声清脆典雅,亦有观赏价值。

在南方四川成都等地有人专门斗大扁头蟋,用一竹筒,中部上方挖空,盖以透明玻璃纸,从竹筒两边分别放入一只雄扁头蟋,两虫在筒中相遇,则用平面头顶头,顶过来顶过去的角逐,同时“梆、梆、梆”不停鸣叫,最后体壮力强者把对方顶出竹筒即算胜利。别具情趣。

上一篇:小老咪嘴 下一篇:小扁头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