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义和团大辞典

义和拳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27页(1606字)

义和团的重要组织来源之一,取“义气和合”之意,故亦称“义合拳”。

早期义和拳系某种或数种拳术流派同民间教门的组织、信仰相结合的神秘性武术结社,其起于何时已难以索考。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左右),始见义和拳活动于山东冠县、直隶大名、元城一带的记载。1769-1770年(乾隆三十四五年),官方档案谓山东恩县人李焠(文档作“翠”或“萃”)“传授白莲教改名义合拳”,招徒传教,诵咒习拳。相传李焠是八卦教中离卦教的第六代门人,尊离卦主郜姓为祖师。

是李焠的义和拳当属于离卦教系统。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州清水教(八卦教别称)坎门首领王伦举行反清起义,李焠率义和拳投入。王伦的清水教分设文场和武场,文场练气,武场习拳,称义和拳。文场控制武场并以后者掩护自己的组织、信仰和活动,故官方档案称王伦起事“俱由白莲邪教而起,又诡名义合拳”。

习拳者入武场要经过一名教徒介绍,拜师叩头,朝南盟誓,称武弟子或门外弟子。武弟子尊奉八卦教的信仰,烧香供茶,持诵咒语,练习拳棒。其咒谓:“真空家乡,儒门弟子”,“千手挡,万手遮,青、白来护遮”等,企求诸神助力,“刀枪不入”。待武功化入气功,再入文场,习练教义文理,为文弟子亦称门里弟子。

王伦、李焠等以“学习拳棒入教,也有吃的,也有喝的”号召门徒,遂成师承宗派。拳众一年内定期集会一两次,并向师父进献“香供钱”,以备场中公用。义和拳众在清水教起事时是冲锋陷阵的骨干力量。王伦起事之后,这种教门与拳会相结合的文武场组织,由于适合农民自发反抗运动和乡里自卫活动的需要,而在山东、河南、直隶等省得到了发展。乾隆末叶至嘉庆朝,八卦教中的坎卦、震卦、九宫等教派都有习拳组织。它们所联系的武场有义和拳、红拳会、虎尾鞭等名目。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和1813年(嘉庆十八年),由八卦教系统联系的义和拳等武场,参加了直隶八卦会首领段文经的袭击大名府和天理教在河南、山东、直隶三省举行的反清起事。天理教起事时,义和拳等拳会主要活动在河南的滑县、浚县、直鲁交界的德州、恩县、故城、景州,以及鲁西南的曹县、单县、丰县、金乡、台、城武、定陶、巨野、汶上等州县。在德州为中心的直鲁交界地区,义和拳受天理教武卦主冯克善(离卦教首兼梅花拳第八辈门人)指挥,而由李焠之徒冯彦(德州粮道衙门皂役)所传的宋跃隆等人组成义和拳武场,习练梅花拳、六趟拳、太子拳、阴阳拳等拳术,并尊奉离门信仰。在鲁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八卦教系统的震、离、坤、巽、九宫等门派,同义和拳、红拳会、虎尾鞭、顺刀会等武术结社互相渗透交叉的复杂情况。

有些武场组织从乡土社会结构中游离出来,在江南的流民、盐枭中发展势力。天理教起事之后,各民间教门及义和拳等拳会遭到清朝当局的严厉镇压。

道光朝到近代甲午战争以前的近80年,历史文献中绝少义和拳的名称与活动。但义和拳式的“外武内文”即习练拳棒与吐纳练气互相结合、依次递进的风习,则经由梅花拳、红拳等武术组织与流派而传承下来。

甲午战争之后,山东、直隶、河南、江苏山西等省的梅花拳会趋于公开化,以“各保身家,守望相助”为号召,定期亮拳,流为民俗。1898年2-3月(光绪二十四年正二月间),威县沙柳寨的梅花拳第十四辈传人赵三多,联合冠县黎园屯习红拳的阎书勤等人,重新恢复了义和拳的名目,并于同年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擎旗起事,被史学界视为义和团运动勃起的标志。

次年(1899年)春夏之交,活动于鲁西北恩县、茌平一带的神拳首领朱红灯,亦改神拳为义和拳。至此,教门信仰、附体风习、习拳练气之术,在义和拳的组织中混为一体。

1900年春夏,冠、威和恩、平两个地区的义和拳向直隶、京畿一带发展,民间各种自发反侵略的会、社、团、门,包括一部分乡团都打出了义和拳的名称,又与义和团之名相混同。这批组织普遍继承了朱红灯义和拳所形成的一整套神秘主义的活动方式。

上一篇:山东义和团案卷 下一篇:义和明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