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伺服阀的控制电路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新编液压工程手册上册》第1174页(2088字)

虽然高性能的伺服阀可以用一般的伺服放大器控制,但由于伺服阀是电流控制型元件,且力矩达及力马达线圈具有大的感抗,因此,为了使阀及伺服系统获得最好的性能,在伺服放大器和伺服阀之间应接入伺服阀控制电路。

伺服阀的控制电路,应该具有高输出阻抗的“电压—电流转换器”,当输入电压指令信号时,它能给力矩马达(或力马达)线圈提供与线圈电感和电阻大小无关的输入电流值。

同时,电压—电流转换器的带电流反馈的输出级,可以消除在高频工作时,由于线圈感抗变化造成伺服阀高频动态增益的变化,并将线圈电感引起的相位滞后减到最小。

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应不具有过大的旁路电容或泄漏电容,以免与伺服阀线圈感抗一起产生不希望的谐振。

伺服阀的力矩马达通常有两个线圈,通过电插头或电缆提供四个端头供用户使用。可以将两个线圈接成差动、并联、串联等形式工作或单线圈工作。推荐采用两线圈并联的工作方式。因为这种连接方式具有最小的电感,而且工作可靠性又最高。典型的伺服阀控制电路见图20.6-5、图20.6-6和图20.6-7。

图20.6-5 常用的伺服阀控制电路(单端输入、电压控制的电流反馈)

图20.6-6 伺服阀控制电路(单端输入、电流控制的电流反馈)

图20.6-7 伺服阀控制电路(差动控制形式)

图20.6-5采用单端共集电极推挽输出级、电压控制的电流反馈形式,是最常用的伺服阀控制电路。可以用来控制力矩马达单线圈或两个并联或串联工作的线圈。它采用正、负电源供电(一般为±15V或±30V)。R3、R4、R5和R6为保护电阻,若为增加电路的输出能力,可以省略。控制电路的电压—电流转换系数K,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几百赫兹)仅与电路的参数R1、R2和R0有关,而与线圈的电阻和电感无关。电压—电流转换系数K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i——力矩马达线圈电流(A);

e——控制电路输入电压(V);

R0——电流反馈取样电阻值(Ω);

R1、R2——输入电阻及反馈电阻值(Ω)。

图206-5所示的电路,由于高频(如几百赫兹以上)时,线圈感抗很大,取样电阻R0上的电压相对较小,又由于运算放大器A1在高频时增益迅速下降,使控制电路的开环增益下降、电流反馈的效果减弱,因此控制电路的输出阻抗在高频(几百赫兹以上)时有所下降,电压—电流转换系数有所下降,相移也有所增加。因此,若系统工作频率较高或信号中含有较多的高频分量时,可以采用图20.6-6所示的伺服阀控制电路。

图20.6-6采用互补对称共发射极输出。本身具有较高的输出阻抗,而且又采用电流控制的电流反馈形式,因此在较高的频率(几百赫兹)下也有较高的输出阻抗。在图20.6-6所示的控制电路中,晶体管偏置电路应保证在小信号工作时也不被截止,并应设置温度补偿电路,以免温度漂移。该电路较复杂,影响因素多,调试也较麻烦。由于一般伺服系统的工作频率不会很高(一般在几百赫兹以内),因此仍以采用图20.6-5所示的控制电路为好。

图20.6-7是控制差动连接线圈的控制电路输出级。图20.6-7(a)采用单电源供电、差动控制。推挽管发射极上的电阻R1、R2和R3提供电流反馈,提高输出级的输出阻抗,也是线圈零值电流的调节电阻,电阻R1、R2上的电压还可进一步作为差动电流反馈电压供前级使用,电压e1和e2为差动控制电压输入端。

图20.6-7(b)为正、负电源供电,e2接地的单端输入控制电路,电阻R3上的电压提供晶体管Q1到Q2的信号耦合。图20.6-7(c)采用恒流管Q3组成的恒流源电路代替图20.6-7(b)中的电阻R3,它在相同的电源电压情况下可提高晶体管的动态工作电压范围,还可提高输出级的输出阻抗。图20.6-7所示的控制电路的电压—电流转换系数为

K=△i/△e=1/R1(R1=R2)(A/V)

式中 △i-—力矩马达线圈差动电流(A),△i=i1-i2

△e——差动输入电压(V),△e=e1-e2

单端输入时,△e=e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