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轨道几何形位
书籍:交通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交通运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交通大辞典》第123页(549字)
铁路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
由轨距、水平、前后高低、轨向和轨底坡等基本要素构成。轨距为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与轨道中线相垂直的距离,因轨底坡的缘故,中国有关技术规范规定,轨距应在轨头内侧面以下16mm处量取,直线轨道轨距为1435mm,大于1435mm者称宽轨距,小于1435mm者称窄轨距,半径小于350m的曲线轨道的轨距要加宽,加宽量为5~15mm。
水平是指两股钢轨的顶面在直线地段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曲线地段应满足外轨超高均匀和平顺的要求,另一种水平又称扭曲或三角坑。
它是指在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内先是左股钢轨高,后是右股钢轨高。
前后高低是指轨道纵向不平顺的情况,由路基不均匀下沉,道床累积变形和弹性不均匀等因素而形成。轨向也称方向,指的是轨道中线位置应与它的设计位置一致,即直线要直,曲线圆顺。轨底坡为钢轨底面对轨枕顶面的倾斜度(也称内倾度),以改善应车轮踏面的主要部分为1∶20的斜坡与钢轨顶面接触条件,增加接触面,减小接触应力。直线地段轨底坡为1∶40,曲线地段应根据外轨超高的大小来调整。
上述基本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因轮轨动力作用而发生偏差,为此在中国《铁路线路维修规则》中规定偏差的静、动态管理值,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和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