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30页(616字)
全称为《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文艺理论着作。
作者莱辛。1766年出版。中译本为朱光潜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该书从1506年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一座拉奥孔雕像群分析中,着重从题材、媒介和感觉三个方面探讨了画与诗的界限及其创作的特殊规律,找到了绘画及雕塑的艺术特征。
该书认为绘画或雕塑如果把激情表现在面孔上,难免会使整个身体处于非常激动的姿态,因而失去那些美的线条。古代艺术家对于这种激情的处理,或是完全避免,或是冲淡到尚可显现一定程度的美,所以拉奥孔群像避免哀号的造型,否则人物会张开大口,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反而无法把痛苦传达到接受者的心灵。
从接受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不同于诉诸听觉的诗,它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即凭视觉把握整体,不像诗的整体要由通过观念性的语言,由记忆和想象来把握。从这点讲,“我的肉眼的视野必然是我心眼的视野”,正因为视觉和心灵的这种关系,就要求绘画或雕塑要选择“引起快感的那一类可以眼见的事物”,选择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
正如该书所云:“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现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因为想象逃不出感官印象。”所以古代艺术家的拉奥孔不是哀号而是叹息。哀号“表情已达到了看得见的极限,这就给想象划了界限,使它不能向上超越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