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77页(578字)

指作品风格同作家的个性精神相一致。

宋代苏轼《答文潜书》提出“文如其为人”。魏庆之《人玉屑》引苏辙语“李白诗类其为人”。陆游在《上辛给事书》中也提出过“以文知人”的命题,指出“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并认为,“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由于作品是作家情感心理的外化和表现,作家的品德修养、个性人格无不通过作品而展示出来,作品风格同作家精神个性必然一致,因而通过作品也就能够认识、了解作家的个性人格。

就此而言,“文如其人”、“以文知人”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上源远流长。

《吕氏春秋·音初》提出“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可为此观点的较早源头。

其后,扬雄《法言·问神》提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到魏晋六朝,曹丕刘勰等人将作家的气质、才力、学问、性格、修养等同作品风格联系起来,使这一理论进一步深化。

唐宋以后,许多作家、理论家都提出了类似的见解。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云:“可谓诗如其人。”文如其人、以文知人的理论前提是,文学作品必须是作家情感精神的真实流露,不然,情感虚假,或因袭模仿,违反创作规律,则不能以文知人。

上一篇:诗眼 下一篇:清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