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54页(1071字)

根据荣格的“积淀”理论而提出的关于美和审美的一种观点。

作为一种美和审美的理论,见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李泽厚认为,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这一观点,显然是受了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种族心理积淀说的影响。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是种族的人,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积淀着种族的心理经验。这种心理经验可以上溯到神话时代,它具有“原型”的性质。它和个人无关,也不是后天所获,它是全种族的、集体的一种“种族记忆”,因而又称为“集体无意识”。李泽厚借用了“积淀”这一概念,却改造了“积淀”的内涵。李泽厚认为,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自然与人、真与美、感性与理性、社会与个性等,逐渐在“积淀”的中介作用下达到了具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在理性渗入感性、社会、历史反映于心理的过程中,自然形式由于积淀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容而成为美的形式;人的官能感受由于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而蕴含着审美的感性。

因此,审美心理的积淀,就是浓缩和凝聚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其中包括千百万年来人的生活经验、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反之,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必然反映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审美感受、理想、心理。

这一观点,剔除了荣格神秘莫测的“原型”意味以及在历史进程中纯“种族记忆”的所谓“集体无意识”,而更具社会历史文化的特征。后来,李泽厚又对“积淀”的获得作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原始积淀”,即“主要是从生活活动过程中获得,也就是在创立美的过程中获得”,强调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二是“艺术积淀”,即艺术在与时代生活相联系的同时,又发展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式,而这种审美形式,不仅有着时代生活的特征,又熔铸着人类的审美理想与经验;三是“生活积累”。

李泽厚特别强调社会氛围的感受和捕捉。

因为在他看来,“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氛围”“能集中表现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本质,它和人们的命运、需要、期待交织在一起,其中包含有炽烈的感情,有冷静的思考,有实际的行动。

”而只有善于感受和捕捉这些东西,并且融汇到艺术创作之中,便是一种“积淀”。所以,这里的“生活积淀”即指把生活,尤其是“社会氛围”“化入作品中,能使作品获得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调,生活积淀在艺术中了”。

总起来说,这三种“积淀”主要就美感而言;具体来讲,“原始积淀是基础,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上一篇:自由象征说 下一篇:迷狂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