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27页(807字)

由晋代陶渊明提出。

见于《五柳先生传》:“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认为人应顺应自然,委运任化,乐天知命,于是便能无忧无虑,去除一切外在的拘限,赢得性灵的大自由。他视外在功名利禄、营营追求为畏途,在归去来的顷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轻松到狂喜,家乡的一草一木几乎都笼上快乐的神趣;在观照万物的过程中,“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在杜康的天地中,“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在浏览文章之时,“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在他的文中处处荡漾着这种欢乐的情调。所谓“自娱”,就是寻找安顿自我性灵的方法。

陶渊明之乐,既是常人之乐,又非常人之乐。所谓常人之乐者,是因他太切近现实,太平民化,没有魏晋名士习见的高傲和飘渺难测的意味。在他看来,帝乡不可期,长生不可得,所以乐在此生、此时、此地、此境,“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所谓非常人之乐,因他的欢乐是对宇宙和个体生命自觉以后的欢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体现了彻悟中的快乐。

此乐在通天尽人,即庄子所谓“至乐”、“大乐”、“天乐”。《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语道出他快乐的心迹:宇宙运转,生命勃郁,万物兴腾,各张其性,人乃宇宙之一分子,加入宇宙的秩序,性灵与宇宙俯仰优游,于是就有感受到生命运动的惊悸,有发现自我位置的喜悦,有自我生命与大自然生命互相映照的适意。

渊明的“自娱”说是在庄学滋浸下产生的,庄子哲学强调人回归自己的本我,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就能逍遥优游。庄子反对“适人之适”,认为为自己的欲望、为外在的伦理所取得的欢乐是一种虚假的欢乐,只有“自适其适”,为自己的生命自由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渊明的“自娱”说与庄子的“自适其适”说有理论源流关系。另外,魏晋时期强调适意的文化思潮也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

上一篇:气韵生动说 下一篇:心手两忘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