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19页(690字)

老聃提出的一种美学心理学理论。

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谓“大音”,指最美妙的音乐;所谓“希声”,就是耳朵听不到的声音。《老子》中说:“听之不闻名曰希。”又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老子的原意,盖指道的本体无法用具体形式表现,无法由感官感知。故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感官感受到的音响,总是有限的,局部的,并不是纯粹的美妙的音乐。

最美妙的音乐是听觉听不到的纯粹之音,是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美,是审美主体内省观照中的审美领悟。唐人杨发《大音希声赋》曰:“声本无形,感物而会;生彼寂寞,归乎静黍。”“静胜允合于人心,玄同远符于天籁。”即指出庄子所谓“天籁”合于老子”大音希声”,《庄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亦即此意。陆机《演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庶几近于这种审美境界。钱钟书《管锥篇》云:“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或响之静,亦有蕴响或响之静。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响,是谓‘大音’。乐止响息之时太久,则静之与声若长别远暌,疏阔遗忘,不复相关交接。

《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此境生于闻根直觉,无待他根。

”这说明真正美妙的境界不是五官感觉感知的具体现象,而是与具体美感相联系而又超越有限美感的“大音希声”,即由“闻根直觉”、主体内省领悟的自然浑成之美。

上一篇:诗言志说 下一篇:乐水乐山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