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派文艺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07页(1132字)

西方研究审美快乐并认为艺术是追求审美快乐的文艺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H·R·歇尔、M·波伦那、J·M·居约、G·桑塔耶那、G·艾伦、J·萨莉等。该派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探讨人在欣赏或审美中的快乐或快感,特别重视人的审美经验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快乐派文艺心理学的思想之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中关于审美快感的研究。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提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不应该追求一种类的快乐,而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快乐”,即不同于单纯本能的生理快乐的审美愉悦。

该派在探讨美和艺术的本质时,认为艺术是人们追求审美快乐的产物,艺术的要义在于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快乐。该派文艺心理学思想驳杂,理论分歧的焦点集中于对审美快感的认识和解释。

其中,居约等个别美学家从生理学的角度认为美和快乐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刺激的程度和范围不同。该派的大多数美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试图阐明审美愉悦与生理快感。马歇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美是持久的真实快感”说。他认为由于刺激能量与和它对应的反应能量之间的比值大小,将分别产生快感、无兴趣和不快感;由艺术带来的快感是“持久的快感,是为欣赏者提供的特殊快乐,是欣赏者长久享受的源泉,不会像低级感觉(如味觉、触觉)所带来的快感那样由于连续刺激而易于衰退,所以“美是持久的真实快感”。艾伦在从生理学角度论述快乐和痛苦,然后再分解出一种特殊的愉快的感情,即审美快感。艾伦将快感归于健全的身体器官活动中出现的脑脊髓神经的兴奋,认为人对美的欣赏与利害感无关,进而指出,“痛苦是由于营养不足或神经组织的实际破裂而产生”;“快乐”则是伴随着器官或肢体的健康活动而来。

艾伦提出了“经济原理”的概念,认为美即通过“不直接跟生命机能结合的过程”给予神经以最大刺激和最小消耗之物,由此产生的审美快感及其快乐的程度,与该神经组织所含神经纤维数成正比,与兴奋的频率成反比。艾伦指出:作为快乐供应者的视觉和听觉,它们优越于其他低级感官之处,在不小的程度上是由于它们的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大,种类较多。

詹姆斯·萨利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欣赏者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是一种低级的、本能的情绪或快感,而是伴随着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知觉。波伦那和桑塔耶那指出,审美快乐的根源在于欣赏者将主观的快乐情感投射于审美客体,并使之客观化。

因此,波伦那认为“审美快乐的特征在于客观化”;桑塔耶那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他们对美和美感的解释,与谷鲁斯、浮·李等心理学角度的解释在理论上一脉相承,使美学心理学或文艺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文艺心理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上一篇:意识流派 下一篇:日内瓦学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