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美实验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92页(974字)

现代实验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借助实验的方法来探讨主体对于客观环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以及客观环境对主体的刺激所引起的主体的多种审美选择。目前,它在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比较不同的模拟(再现)技术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而比较各种模拟技术与实际环境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在内在空间的研究里,在1973年有的研究者使用与原物同样大小和等于原物六分之一大小的模型,以测定环境客体大小不同所引起的效果。1976年,戈茨迪耶内比较了103人在同一套房平面图和与原物大小相同的模型面前所做的评论和修改意见。在关于外部空间的研究里,引人注目的模拟技术是采用影片。

坎宁凡等人1973年为了比较不同对象对于城市结构的感知过程,根据真实的街道制作了两种8毫米的彩色影片,又根据五分之一大小的街道模型制作了一部录像片,再把这两种片子交给学建筑和不学建筑的两部分学生观看,结果得到不同的“兴奋反应”。(二)研究主体对环境客体的感知与认识。1948年,美国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在《与人的认知图》中提出了人类感知和认识环境的“心理制图过程”。

继而,卡普兰把这一概念确定为环境的客观特征与主体的个人经历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海沃德和富兰克林据此研究了主体对于距离与体积的不同估计,引入了比例的概念(建筑变量);林奇和帕卢斯等人研究了主体对复杂环境的心理结构过程和心理再现过程。(三)其他研究内容。

主体对于环境审美判断的偏好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语义判断的结构以及影响判断主体的对象变量。如霍尼克曼使用推断法研究了起居室的物理特征与个人“观念”之间的关系;安格里斯特等人则把空间内的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当作个人偏好的一种表达来研究。另外,环境审美中的个性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借助于“个性表”来进行,这种“表”可以让人们了解个人面对环境所具有的不同行为。如麦基奇尼建立的个性表叫“环境反应表”(1977),该表包括184项内容,测定主体对自然、城市生活的爱好,对环境的信任度和适应性,对古建筑和工艺的兴趣,对刺激的追求和独处的需要等。环境审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对于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审美心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上一篇:色彩心理学 下一篇:戏剧审美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