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页(508字)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

庄子哲学以“悟”作为体道的唯一认识方式,反对逻辑概念的介入,认为一着语言,即是“有封”,就会有“成心”;人有“成心”,必有成见,因此所言必无准的,亦无价值。魏晋时期,随着道家的中兴,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了悟”的认识途径被视为最高的认识途径,何晏、王弼的哲学即强调这种认识方式,到了竹林时期,此风更炽。当时人认为有无颖悟能力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有超越能力的重要标准。《世说新语·赏誉》记载:“林公云王敬仁是超悟人。”其《品藻》也说:“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云:道季诚复抄撮,清悟嘉宾故自上。”又如孙绰《赠谢安》:“超哉冲悟,乘云独反。”郗超《答傅郎诗》:“森森群像,妙归玄同,原始无滞,孰云质通,悟之斯朗,执焉则封,器乖吹万,理贯一空。”而当时的佛学名家也很重视颖悟的认识方式。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而竺道生提倡“顿悟”之说,并亲自加以实践。魏晋北朝时期重“悟”的审美心理思想,从理论上说尚处于萌芽时期,到了唐宋方形成系统的理论。如严羽的“妙悟”说,从而使“悟”成为士人交相推重的艺术思维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