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景物为情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99页(460字)

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而见出情思,并构成意境的创作方法。语出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实”即景物;“虚”即情思。诗歌不可“以虚为虚”,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交融;“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是创造意境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因在于:从“物”的角度看,自然万物无不表现出一定的情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客体景物本身有一定的情感表现性,因此,当诗歌描写了相关的景物,必然也表现出一定的情思。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的杨柳表现出悲哀的情思。从人的角度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有完形功能和整合功能,这种功能使读者欣赏诗歌时,可对诗中有限的景物进行“完形”,从而整合出完整的图景,并悟出图景中的意蕴。“化景物为情思”即通过对物的描写而见出情思,正是基于物的情感表现性特征;通过有限的景物描写构成情韵丰富的意境,也正是利用了读者的完形、整合心理功能。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上一篇:顿悟 下一篇:遇之莫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