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4页(529字)

中国古代戏曲心理学的一种理论。指设想自己处在剧中人的那种境地,站在剧中人的处境上想问题,以剧中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去塑造人物。语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闲情偶寄》卷二《词曲部·语求肖似》:“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李渔指出了戏剧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真切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处境和心情,“设身处地”,去代人物“立心”、“立言”,只有这样,才能把笔下人物写活,写出个性,传出人物心曲。二是主张剧作家“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即要求作家把自己设想成演员和观众,从演员和观众方面想问题,“以口代优人”,“以耳当听者”,时时、处处体验剧情和表达效果。这实际涉及到文艺的接受心理问题。因此,“设身处地”之“身”,一是指文艺创作主体,二是指文艺接受主体。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道:“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正是身体力行,“设身处地”的范例。

上一篇:心物七要素说 下一篇:神韵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