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会心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5页(719字)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论述主体审美活动中直觉体验的一种理论。语出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篇》:“‘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所谓“即景会心”,是说诗人创作应当写出自己对眼前客观情景的真实体验,而不应当脱离直觉体验去悬空推想;也就是说,“即景会心”,要求主体在直接的审美观照中以心灵触及、感应相应的客体景物,彼此融和契合,创造出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审美境界。王夫之以贾岛《题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一句为例,说明贾岛之所以在“推”、“敲”二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诗人缺乏对所写景物的直觉体验和真实感受,故对眼前之情景难以获得准确的审美把握。王夫之又举正面的例子来论述直觉体验的重要性,他认为王维《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圆”和《终南山》中“隔水问樵夫”等诗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作者对所写之景有亲身感受,直接观照,故能确切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不像贾岛那样只凭主观推测。王夫之的这种理论,是对传统的“直寻”创作理论的进一步表述,强调在主体亲身感受、直接体验的基础上,书写即目所见,认识到审美创造的直觉性。作家只有即景会心,方能创作诗中佳品。他又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这种即景会心的创作,具有自然、真实的特点,而无人工斧凿之痕迹。王夫之“即景会心”的观点,是对审美中直觉体验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入总结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