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27页(833字)

中国古代的一种绘画理论。由南朝齐谢赫提出。其《古画品录》所列“六法”第一法即为“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也是谢赫品评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一句本是评论人物画的,即是画家把人物的气貌风神生动地传达出来。所谓“气韵”也就是谢赫在评论顾骏之画时所说的“神韵气力”。但“气”和“韵”二者意思又有分别。“气”即是要表现出人物充沛的精神气质和力感。谢赫论画,总是把“气”和“力”结合在一起,如评夏瞻云:“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评毛惠远说:“力遒韵雅。”也即“气遒韵雅”。评卫协为:“颇得壮气。”这种对力感的强调和当时重风骨的文化氛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韵”即“神韵”,即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所体现的情趣意味。“气韵”二者合而表现人物画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力度。“生动”即活活泼泼,透彻玲珑。“气韵生动”原意是指人物画中所体现出的活泼泼的生命精神和昂然不朽的生命力量。“气韵生动”作为一种艺术理论学说孕育时间甚长。自画论本身看,它直接受到传神理论的影响。元代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云:“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谢赫之前,顾恺之已系统论述了人物画的传神问题,谢赫“气韵生动”与其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他对顾恺之的画虽甚有微词,认为“声过其实”,但却受到其理论影响,如其评张墨、荀勗“风范气韵,极妙参神”,评蘧道愍、章继伯“别体之妙,亦为入神”。谢赫之“气韵”说,较之顾恺之的“传神论”,其理论更见深刻细密。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魏晋北朝时重“气”重“韵”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自曹丕以“气”论文后,两晋南北朝时均标举气力。而“韵”在汉之前史所不载,至魏晋已成为使用极广的词汇,它指人的态度风神。谢赫评人物画重“气韵”是当时品藻人物重“气韵”文化思潮的必然反映。“气韵生动”说在中国美学上具有独特地位,它的影响越过人物画而延及所有画科,越过绘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标准,反映中国艺术的独特追求,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上一篇:自娱说 下一篇:心手两忘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