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信息分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105页(1108字)
1.信息技术
国外又称3C技术,即通讯、计算机、控制三门技术相结合的统称。信息技术的发展仍基于系统单元进化和系统组织改善的突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息处理速度、可靠性、运转效果的提高。主要发展阶段可分为:
(1)60年代以前,计算技术与通讯技术对于信息处理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但相互之间尚未形成较多的联系;
(3)自70年代开始,通讯技术已能与计算机技术逐渐结合,使信息进入了新的阶段。
近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信息理论的概念,把已建立起来的规律和理论,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成果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综合融通,从而形成系统科学方法,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信息分类
信息可以按不同特性予以分类(如表4-1)。我国工业企业通常将管理信息按其稳定程度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种:
表4-1 信息分类
(1)固定信息。也叫作定额标准查询信息。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使用,而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固定信息是工业企业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固定信息又可分为以下两种:①初始源生信息。包括定额信息、价格信息、计划合同信息、查询信息、表册信息、常用统计信息等。②后派生信息。是由初级固定信息组合转化而成的信息。如企业的年度生产大纲、季度或月度生产作业计划等。
企业的固定信息一般都应实行集中管理,以保证它们的完整、相互联系和统一,克服信息的重复现象和简化信息更改的程序。
(2)流动信息。也称为作业统计信息。它是用来反映某时刻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工作的实际进程、计划完成情况和产生的问题等数据。其主要特征是:时间性强、内容不断变更。及时地收集这类信息,并与计划或其他固定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