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及其人工处理品的鉴别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下卷》第325页(4555字)
粗看起来,翡翠的人工处理品与翡翠A货极为相似,而且做工精湛,颜色漂亮,看起来完美无缺,即使一些行家,也常常迷惑,稍不留心,可能就会判断失误,造成损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翡翠玉器前,最好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鉴别知识,以免购买时难辨真伪,受骗上当。
1.翡翠B货的鉴别
目前商业上对翡翠B货的鉴别,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外部特征;②内部结构;③相对密度;④热导性;⑤紫外荧光;⑥红外吸收光谱;⑦激光拉曼光谱;⑧扫描电镜等。这些方法的要点,都是基于翡翠B货中结构的人工破坏和有外来物质的充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翡翠物质性质的改变。
(1)外部特征。
翡翠A货中一些黑色、黄色、灰色包体,往往随机分布于翡翠内,并有较为确定的形态;而B货,由于酸洗后这些包体及原来沉积于翡翠缝隙中的铁锰质被漂离,因此看起来过于干净,找不到丝毫的在A货中常见的黄褐色斑点和裂纹。当然,翡翠A货也可能见到非常好的净度。
翡翠B货的颜色均匀,色感一般比较清纯单一,大多是在灰白或豆青的质地上显示翠绿色,有些B货往往能明显感觉到带有苹果绿的色调,有时绿色中偏黄,绿色常常过于鲜艳,看起来有呆板、沉闷、不自然的感觉;而A货色感一般较为丰富,同一饰品的不同部位可有不同。
翡翠A货的底与色配合自然大方,绿色呈天然的团片,而一些处理强烈的B货其绿色“色根”的边缘模糊,呈斑点状、星点状和碎块状零乱漂浮,有“化开”的感觉,这些B货的底及水与绿色相配合,有头重脚轻之感,很不自然。
翡翠A货一般为强玻璃光泽;而B货的光泽暗淡,一般呈蜡状光泽或树脂光泽。翡翠B货表面与浅部在处理过程中,由于直接与强酸接触,腐蚀作用强于内部,因此充入透明聚合物以后表面与浅部较为通透,但愈往内部愈变得混浊不清。
在侧光照明条件下,用10~15倍放大镜观察,翡翠B货表面杂乱无章、线条弯直不一,布满纵横交错的网状、树枝状沟纹,这些沟纹沿着晶体边界或晶体团块界分布,并由于颗粒与缝隙注胶在抛光中表现的硬度差异而呈现典型的橘皮状构造,特别是有些处理程度较强的B货或早期加工的B货中,由于胶的老化,表面的龟裂现象更加明显;翡翠A货表面光滑细腻,可见不同矿物颗粒因硬度差异,在抛光过程中产生的微细凸凹和颗粒交接纹,对于质地较差的A货,因抛光不良引起的沟纹,通常只会出现在局部位置,特别是不易抛光的凹处。
用10~15倍放大镜观察,翡翠A货翠性明显(粗粒者可不用放大镜);而B货由于在处理过程中翠性受到破坏,因此看起来模糊不清。
所谓翠性,就是组成翡翠的矿物晶面及解理面在翡翠表面的片状闪光面,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是钠铝辉石,属斜方晶系,平行于(001)和(100)的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110)解理完全,所以在由这些矿物组成的较粗大斑状交织结构和粒状镶嵌结构中,可见解理和双晶面,它们看起来很像苍蝇翅的结构,故宝石界称之为“苍蝇翅”。因为其他绿色玉石都没有翠性,所以翠性是识别翡翠特有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翠性并不是用肉眼在所有的翡翠中都能见到的,在显微斑状交织结构或显微粒状镶嵌结构中就不见翠性,因为双晶面及解理面太小,肉眼看不见,如老坑玻璃地、冰地等。
翡翠手镯,在无裂的情况下,可两只轻轻对碰。A货可发出非常清脆的金属声;而B货则声音沉闷,发音沙哑。
(2)内部结构。
翡翠的‘B处理“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一般来说,裂隙发育部位和浅层结构破坏程度深,而无裂隙的部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中心区一般影响很小,这主要取决于酸溶蚀时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所以B翠鉴定的关键部位是浅层结构和裂隙部位。
B翠的结构通常产生很大改变,由原来紧密镶嵌交织状态变成松散支离,局部严重者达角砾状结构和基质胶结结构,具体表现如下。
浅层的矿物晶体形态均不同程度圆化,自形、半自形或不规则晶体的边、棱、角在酸溶蚀去杂质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破坏、改形,晶体形态的圆化程度与处理程度正相关。
颗粒感减弱,翠性变小,中粗结构颜色较浅的翡翠B处理的目的就是降低颗粒感,减小其翠性,即酸蚀注胶后矿物颗粒边界模糊不清,钠铝辉石的(110)解理面同矿物边界一样受一定程度的改造,(001)、(100)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更难于见到,其翠性明显减弱。
矿物晶体之间由紧密镶嵌关系向松散分离转化,呈砾状结构特征。
基质胶结明显,充填聚合物沿扩大的裂缝和晶隙乃至解理缝隙充填注入,构成胶结的基质,以便胶固修复已破坏的结构。这些充填物若是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则反光极弱,在垂直反射光下有暗色絮纹,表现出所在的位置,在透射或斜光下呈光亮特征,高倍镜下呈云雾状,较容易分辨。
晶体的排列方向和在颜色延伸的走向上,呈不连续之态,偶尔有横向浅色调条带穿截,色带延伸的方向更为清晰。这些浅色调条带的穿入往往是外来的聚合物沿裂隙充填的表象。
裂隙在B处理翡翠饰品中常呈延伸性较好的带状构造,其形态特征与裂隙本身的力学性质有关。这些裂隙经B处理后均明显变宽,呈现出大凹的沟谷,随着时间的推移,裂隙区越来越明显。
裂隙边缘矿物颗粒在酸溶蚀时最容易脱落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洼坑和保留下来的弧状颗粒角砾构成的参差不齐形态。
裂隙往往是充填聚合物最集中的地方,它们与裂隙两壁的接触因物相不同,呈不规则的面状构造,聚合物内往往可以见到圆形的气泡。
(3)相对密度。
翡翠A货的相对密度一般为3.30~3.36,常见为3.33,而B货相对密度平均为3.25。因此将翡翠成品放入二碘甲烷重液中,A货一般多缓慢下沉,或呈半浮半沉状态;而B货一般多呈悬浮状态,常常露出重液表面。然而,由于B货在处理过程中酸洗程度及入胶多少不同,其密度也会有所变化,酸洗强度弱,入胶少,则密度大,有时可以接近A翠。而另一种罕见的情况是有些A货其相对密度也可能小于3.32,因此相对密度法可提供有用的提示,但不一定是B货的证据。
(4)热导性。
翡翠是辉石类矿物的集合体,具有中等导热能力,翡翠B货由于内部结构已遭破坏,变得较为松散,其间又充填了导热能力相对较差的聚合物,因此B货的导热力明显低于A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目前珠宝界使用的大多数热导仪主要用于钻石鉴别,其分辨率往往较低,一般仅有10个刻度,因此用这种热导仪往往难以识别翡翠A、B货。
(5)紫外荧光。
理论上翡翠A货在长波段紫外光照射下没有荧光性,但当翡翠中含有一些脉状方解石、高岭土等时,可能造成翡翠的荧光性呈局部分布,若翡翠中渗入了油,也可以产生橙色至黄色荧光。翡翠B货孔隙中浸入的聚合物,在长波段紫外光照射下,往往具有较强的奶白色或蓝白色到黄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分布均匀,一般不会发生像A货那样的局部分布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B货没有荧光性,这多数是一些颜色较深的绿色B翠,因为它们含有较多的铁离子,而铁离子的存在可以压制聚合物的荧光性。
(6)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是快速鉴别翡翠B货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已大量地被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珠宝界所采用。翡翠B货处理前后的典型中波段红外吸收光谱表明,所有翡翠A货都有形状比较相似的红外吸收光谱;大多数A货在1500~2300厘米-1的红外范围内几乎完全吸收,在3100~3800厘米-1范围内有一宽的吸收带;翡翠B货除具有A货相同波数范围的吸收峰外,在2920~2850厘米-1处尚具有两个相当强的尖锐的吸收峰,而这两个2900厘米-1附近的吸收峰,恰是聚合物的物征吸收峰,可以说明翡翠中有有机物的存在。
(7)激光拉曼光谱。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鉴别翡翠B货,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而快捷的新方法。据侯舜瑜等学者研究:翡翠A、B货在100~1038厘米-1范围内具有基本一致的谱峰特征,反映出硬玉分子的拉曼谱峰。但A货谱峰尖锐,强度大,B货谱峰谱线展宽,说明部分硬玉分子结构已遭破坏,结晶性变差;在1200~3200厘米-1范围内,B货谱峰具有较A货强得多的本底强度,并具有1118厘米-1、1608厘米-1、2918厘米-1、2968厘米-1、3072厘米-1的特征吸收峰,其中1118厘米-1为C-0-C基团,1608厘米-1为苯环基团,2918厘米-1,2968厘米-1、3072厘米-1均为-CH2-CH3基团特征峰。这些进一步证明了B货中聚合物的存在。
(8)扫描电镜。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来检查翡翠结构,可以发现翡翠A货晶粒的边界与背景不可分辨,而B货的扫描图像呈现出翡翠表面的损伤和沿被注胶晶粒边界的白色放电线。放电是由于注入的聚合物所造成的,典型的B货图像呈现松散的纤维结构和龟裂状结构。
总之,翡翠B货的鉴别,由于翡翠形成条件的复杂性和矿物的多样性及随着翡翠人工处理技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更新,需要鉴别者对翡翠的形成及优化处理方法等诸方面的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在鉴别过程中,应注重翡翠的内外部结构特征,结合密度、紫外荧光性、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和激光拉曼光谱等多方面因素,特别要根据翡翠内部结构的破坏与否,因为B处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对翡翠结构的破坏,切不可单凭仪器上的某个读数妄下判语,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