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 原谅我不懂您
一
20世纪80年代,进城打工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的,只有个别有门路的人,绝大多数的农民,主要靠田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能做的副业就是养两头猪,或养几只鸡。身为农民的父亲很想有个赚钱的门路,又苦于不知道做什么。
有一年,父亲在老家赶集时见有人卖豆腐,豆腐不贵,他便买了一块。站那的一会儿功夫,父亲发现,买豆腐的人很多,过来有人来一块,过去有人来一块,不一会儿,那人的豆腐就卖了不少。父亲在心里估算,一板豆腐需要花费多少本钱,可以卖多少钱,能有多少钱挣后,便有了主意:做豆腐卖。如果做豆腐,还可将豆渣喂猪,家里养猪就不需要米了(那时养猪,是将米、猪草及米糠放锅里煮熟了给猪吃),省出来的粮食又是一笔钱。想到这里,父亲高兴不已,觉得做豆腐买卖,实在是不错的主意。
回到家,父亲便用家里不多的余钱,再借一些,开始了他的豆腐之路。那个年月,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板或两板豆腐,算是过年的一道美味菜。可平时,出于精力和省钱两方面的考虑,没有谁家会做整板豆腐来吃。所以在平时,豆腐是个稀罕物。现在,有人做豆腐卖了,一块豆腐又不贵,很多人家都会隔三差五地买块豆腐换味口。父亲每天做出的两板豆腐,都卖得掉,一个月算下来,也能挣个十几块钱。在当年,这些钱是很可观的。每月算总账,父亲都会乐滋滋地对母亲说:“我这脑子还聪明吧,见人家卖豆腐,就想到自己也去做,这不,给家里添了不少收入。”
主意是不错,活却很辛苦,每天,父亲凌晨两点就得起床,先把头天晚上浸泡好的豆子用石磨磨成豆浆。那时候,磨豆浆,还得用最古老的方法,用石磨磨。这个方法,如果有两个人,一个往磨石上添黄豆,一个用支在石磨手柄上的长木杆推磨,配合着做,会更快磨出豆浆。母亲身体不好,这个活,只能父亲独自完成。
因为一个人完成,用长杆推石磨很不方便,父亲便直接用石磨的手柄推动石磨,推几圈,把添进磨洞里的豆子磨完了,停下来,再往磨洞添豆子。这样,既要多花时间,又会多耗力气,往往推十几分钟,父亲的手臂便推得酸痛,久了,握推柄的手,磨起了泡,磨出血来。父亲就找来一块布缠住那只手,换只手继续推……长年累月,父亲的两只手掌都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一个人磨豆浆,父亲需要花足足两个小时,才能把几斤豆子磨完。之后,就是烧火、煮豆浆、滤豆渣、放石膏等一系列琐碎的活。等父亲把计划要做的两板豆腐做好,(独自一人做手工豆腐,父亲只能做两板)也天亮了。
父亲匆匆扒几口饭,便把搁在米箩上的两板豆腐挑起,走家窜户地吆喝着卖豆腐。我家住在深山坳里,是个副村,只有几户人家。豆腐得挑到离我家将近五公里远的主村去卖,这段路父亲需要走上一个小时,主村卖不完,还要挑到别的村庄去卖。通常,父亲把那两板豆腐卖完,需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他回来的时间,就得四个多小时。父亲的脚磨出了泡,磨出了血,经年累月,脚上便起了厚厚一层茧,但父亲从来没想过放弃。
二
父亲那么辛苦地挣钱,主要是为我考虑。他打算将我送到主村读书。村里别的适龄孩子读书都是寄住在主村的亲戚家里,可我父亲是外地来的上门女婿,不可能有亲戚在那,母亲这边也没有。这就意味着,以后我读书,每天都得回来,也就是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路,父亲觉得这样既辛苦又浪费时间,还不如他现在辛苦一点,挣点钱把房子落到主村去。
为了攒盖房子的钱,父亲非常节省。他每天需要走很多路,尤其是到主村有一段很长的山路,走过山路的人都知道,不仅路不好走,还很耗鞋子。为了节省开支,父亲居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做草鞋。爷爷会编草鞋,父亲小时候跟爷爷学过,凭着记忆,他编了双草鞋,用于那段特别费鞋的山路。快到主村时,再把草鞋换下来,穿上平时的解放鞋。父亲为这想法高兴了好一阵子,对母亲自夸说:“你看,我聪明吧,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我小时候很调皮,6岁那年,某天爬树时,不小心踩空了,从树上跌落下来,伤得很严重,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把家里攒的钱花了个精光。父亲原本想把攒的那些钱拿出来,再借些,把房子的事解决了,在哪里买地基盖房,他都想好了。可现在,积蓄全花光了,完全问别人借钱盖房,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大家能借出的钱都十分有限。下半年,就在我入学的前10天,父亲又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办法。
父亲在主村通往我们村的道口处,用竹子、芦苇和塑料薄膜搭了座有两个房间,一个大厨房的简易房,解决了我读书难的问题。搬到“新家”后,我省事了,父亲的劳累却一点没少,上午卖完豆腐,下午又要赶回村里,管理田里的农作物。到傍晚,才匆匆出来,把豆泡下去,第二天凌晨两点,又开始一天的辛苦劳动。
刚住进芦苇房时,我觉得没什么,稍大些后,意识到自己是所有同学中,住得最差劲的,心里便有了很大落差,觉得很丢人。
我读高中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山场搞副业,要么经商。村里的人都陆陆续续地富了起来,把原先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再后来,又盖成了钢筋混泥土的楼房。而父亲始终做着那两板豆腐,我们家虽然搬出了芦苇房,可住的仅是被人家淘汰不要的砖瓦房。
三
我读大二那年,发生了一件让我不解的事儿,父亲竟然放下豆腐不做,给一家工厂当起了看门的,拿着不多的工资。那时,父亲才四十出头,在我看来,看门的多是些五六十岁的老头,他年纪轻轻的居然去做这事,让我觉得非常丢脸,我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提父亲,与父亲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因为我觉得有那样一个没出息的父亲,是个悲哀。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关于一个父亲隐忍着所有的委屈和痛苦,做着在别人看来最没出息的活的文章时,我想到了父亲。这时,我才试图去了解父亲,直到那时,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去当门卫了。长期的劳作,严重损害了父亲的身体,他没法从事更重的活,为了给我挣学费,为了养家,父亲就通过熟人,在一家工厂找了一个看大门的活。也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无可奈何,父亲也曾经想过做很多活,跟着别人去山场扛木头,或者跟着水浆师傅去学做水浆,或者进城当搬运工,做些收入更高的体力活。可他的身体已经不容许他那么累了。经商,他没有那个经济条件,也没有那个能力。他只能做着那两板虽然累,相对那些又更轻便些的豆腐卖,哪知,到后来连豆腐都做不了了,只好去找个适合身体的活做。父亲为了我,拼尽了自己的能力,父亲的卑微里,其实饱含着浓浓的父爱,而我回报他的却是反感和不理解,明白了这些,我很是心酸和自责。
几年后,我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城里买了一套大房子。好说歹说才让乡下的父母亲同意来城里住,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如今,头发斑白的父亲,提起过去,从来不说他曾经的不易,倒是喜欢自夸,把他自以为聪明的事拿出来说道。说他那时一点就通,看到卖豆腐的就想到做这营生,走山路费鞋,就想到做草鞋。在森林中,看到砍伐工人盖的简易房,就想到自己也搭个简易房……父亲乐呵呵地自夸完,不好意思地瞅瞅我。我明白,父亲意识到那些事在我面前夸,难为情了。我装着不懂,附和着父亲说:“是啦,爸爸确实聪明,在那个年代能够想出那么好的办法,解决实际困难。”父亲听我这么一说,笑眯了眼。而我看着父亲因操劳过度显得瘦弱沧桑的身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默默对父亲道着歉:爸,请原谅我,曾经那么不懂你。
幸好,我终于懂了父亲,要不,叫我这辈子如何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