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失败
郑州有个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因为求职受挫,跳楼自杀。他只留给弟弟一句话:“我走了,你照顾好爸妈,我没能力。”
我想这应该属于个例。但在百度上搜索“求职失败自杀”这一词条,数量竟高达215万,看来这又不属个例。
只不过是一份工作,何至于此?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输不起?
我参与过本单位的招聘面试,曾有两次遭遇应聘者的“情绪崩溃”,一位是来自于重庆的女大学生,当她说及自己坎坷的应聘经历和父母亲对她的希望,当场泪流满面,已无法正常回答问题;另一位来自浙江,谈及对找到工作的渴望,同样泪流不止。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站在“教育家”的角度来谈挫折教育、心理教育,但现实的生活,也许没有大家“输得起”的土壤。一个人一旦失败了,就像一个人坠崖一样,直接掉到了地上,你想重新攀爬上去,你会发现,有利的位置全被人占领了。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奉行的是“叢林法则”,“丛林法则”的残酷在于你要获得生存,势必要赶超身边的对手,否则你就会被困在丛林之中;而“天空法则”是完全有别于丛林的游戏规则,那是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这里小鸟有小鸟的空间,大雁有大雁的高度。那我们为什么走不出“丛林”?
也许应该这样看,对旁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岗位,但对于个体来说,却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恰恰是最现实的。我曾经努力想给儿子营造一个“自由散漫”的空间,但最后班主任找我谈话了,说孩子这样下去,到了初中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就升不了好高中,没有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大学以后就没有好工作……我非常感谢班主任,她说的全部是现实。我是在孩子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像其他家长一样,用同样的道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有位老乡,当过二十多年的领导。有时会到我办公室坐坐,他总是长吁短叹,说自己在位时,大家对他笑脸相迎,后来退下来了,那些对他笑脸相迎的人换成另一种脸色了,感叹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他年龄六十岁开外,该有的都曾经有过,我觉得他对名利应该风轻云淡了,但他的心里仍然“输不起”,“输不起”的是别人的漠视。也许他觉得自己从风风光光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人生就是失败了。这个挫败感,是这个社会“不能包容失败”的另一种映射,而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心理调适问题。
宽容失败,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如果仔细观察,大凡创新氛围浓厚的地方,往往更具有包容性。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家乡县城创业失败,很可能命运是就此消沉;但如果是在深圳、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失败并不那么可怕,还可能获得更多资金和人脉的关注。美国“硅谷精神”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硅谷精神”最为核心的一条是宽容失败,“硅谷精神”倡导“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和“宽容失败比创造成功更为重要”。这样的理念,也许正是我们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