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竟然还在征战,为儿杀臣子,唐太宗到底经历了什么?
晚年竟然还在征战,为儿杀臣子,唐太宗到底经历了什么?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说起唐朝,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词汇一定是盛世,繁荣,而开启这一切的主导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这个皇帝做的可不是很容易,从上位到去世,他的一生忙忙碌碌,励精图治。他留给我们最繁荣的唐朝盛世让我们回忆,而他自己的一生却过的并不太如意。或许天选之人终将会面对这些,或许他的使命就在于此。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的坎坷一生吧。
唐太宗能当上皇帝就是经历过一番挫折的。古代为了避免因为皇权导致兄弟反目的现象,一直推行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规矩。这样就是说,嫡庶在古代其实比贤能更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哪怕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一事无成,但他手里抓着的仍是太子之位。李世民不忍看国家落在一个无能之人的手上,所以他只能发动玄武门事变,除掉他的哥哥们。所以他的上位过程也是极其艰辛的,也因为杀掉了自己的哥哥而不被当时的人接受。
李世民一向以会打仗出名,但是治国不能只会打仗,这就促使了李世民放下刀剑,选择从文,励精图治。李世民在位期间对整个古代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他的用人制度,他的以德治国,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的统治理念。也幸亏,唐太宗身边拥有着这样一批贤臣。例如长孙无忌,例如褚遂良,他们对唐太宗的忠诚天地可鉴。可以说,没有他们,唐代的盛世也不可能达成。
然而,就是这样贤明的一位皇帝,在设立太子的时候,却犯了大错。按照规矩,他必须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是他赏识的的确是另外一位皇子李泰。李泰十分热爱文学,充满着艺术细胞。然而,唐太宗内心里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特别喜欢这个儿子。而这种简简单单的宠爱,却成为了别人心中的刺。然而,唐太宗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只是疼爱,并没有任何想要换太子的想法。可是这一切到了旁观者的眼里,却不一样了。太子李承乾看到父皇对弟弟一日日的愈加疼爱,而对自己却并不关心的样子,很是嫉妒。他害怕太子之位被弟弟抢走,所以他决定孤注一掷,发动谋反。
唐太宗这下终于体会到了过于疼爱李泰的苦果,将李承乾的问题处理之后,他还将面对新的立储问题。对于李泰的喜爱,他从来没有改变,所以,他想借此顺水推舟地将李泰立为太子。可是长孙无忌不同意,他觉得李泰不可以做太子,不可以做一国之君,因为他的目的不纯。而李泰在父亲的宠爱之下,对皇位也渐渐有了企图。看到有希望之后,他便向自己的父皇上奏,只要这个太子让我来当,那等我老了,就将我所有的儿子都杀死,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治。
唐太宗本就喜欢这个儿子,听到他这样说,更是欣慰。于是他激动地和长孙无忌分享这个消息,希望得到长孙无忌的认可。可是长孙无忌一听这个消息就知道唐太宗一定是被亲情蒙蔽了双眼。怎么会有人舍得杀掉自己的儿子呢?李泰明显就是想得到皇位之后,将所有的弟弟都除掉,不留下任何隐患。长孙无忌和唐太宗将这个计谋认真剖析之后,唐太宗很是难过纠结。就在这时,长孙无忌一把抱住唐太宗,直接下旨将李治设立为太子。
可是李治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弱的孩子,不像他的哥哥们一样强势,像狼一样。唐太宗把皇位传给李治,实属无奈之举。可是既然选择了李治,唐太宗也不忍心自己的大好江山毁在儿子手里。所以,唐太宗晚年开启了长期的对李治的呕心沥血的培育。小到吃饭不许剩下一粒米,坐如钟站如松,大到治国,唐太宗都是亲手传教。
而对于稳定国家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高丽。要知道隋炀帝就是打高丽才亡了国。所以,唐太宗不会舍得给自己的儿子留下这个祸患。本来攻打高丽完全可以派将军前去,毕竟唐朝的能将很多,可是唐太宗不放心,年迈的他硬是坚持自己出征,为儿子打下这天下。路途中唐太宗还并发了一次,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带兵出战。最终,唐太宗将高丽的主力军打败,成功返回国都。
直到唐太宗去世,他在对李治的培养上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为其收揽忠臣,为其攻打高丽。晚年的唐太宗过的还是一如既往的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