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
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是袁绍要灭曹操,曹操官渡之战只是击退了袁绍,但袁绍元气仍在,仍然有可能回到根据地休养生息,卷土重来,打完官渡之战,曹操自己别说追击袁绍,他自己也得喘气喘几年。
赤壁之战也是同样的情况。赤壁之战是曹操要趁不战而得荆州之威,乘胜直下江南,消灭刘备和孙权,完成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只是保住了自己,没被曹操消灭,并没有完全改变敌我实力对比情况。所以,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和孙权也只是分兵略低,占领一些能够占领的地方,并没有深入追击。
淝水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情况也是一样。前秦是举全国之力,想要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按照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里的说法,苻坚甚至连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晋灭东吴一样的,就是要建立统一政权的架势。而淝水之战的结果也只是东晋击退了前秦,保住了自己不被消灭,远远谈不上追击消灭前秦。
从东晋方面来说,这时候已经是东晋中期,门阀政治已经尾大不掉,皇权实际上已经成了门阀政治的装饰品,没有实际意义。桓温占据长江中游,居上游之势,对东晋中央威胁其实比前秦大多了。虽然淝水之战中,桓温也派了一小支军队到建康来支援朝廷作战,但谢安心里最清楚,桓温实际上靠不住。
当然,因为苻坚摆出的是和西晋灭吴之战一样的架势,所以在长江上游和中游也都有重兵进攻,桓温方面也是非常紧张的,也在做大战的准备,并没有太多的余力来支援处在下游地区的朝廷。只是因为前秦军队不同战线之间的协同出了问题,所以下游都已经吃了败仗,荆州方向还没有打起来。
所以,从东晋方面来说,这时候内部其实也是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各怀心思,并不是齐心协议一直对敌。与其说朝廷和桓温分别应付前秦军队是在保护朝廷,还不如说是在保护自己的地盘,以免自己失去根据地。东晋投入淝水之战的军队总数约八万人,但其中的骨干是谢玄从北方流民中招募组建的北府兵。
而从前秦方面来说,这时候虽然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内部不同族群之间也是明争暗斗,互不相下。无论是被前秦吞并的鲜卑慕容氏,还是羌族姚苌,实际上都在等待机会摆脱前秦的控制。所以,淝水之战中前秦号称全军上百万人,实际到前线并和东晋军队作战的,只有十多万人,也就是前秦的主体民族氐族组成的军队。
尤其是姚苌率领的十多万军队,在荆州和建康的中间地带,本来是作为机动部队使用的,但前秦军队在下游战败之后,姚苌的反应并不是马上率军驰援,而是先后撤,保证自己的军队安全。苻坚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战后,苻坚并没有去兵力更强的姚苌军中,而是直接往今天的信阳方向撤退。
这也是在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但反过来说,如果东晋军队此时乘胜追击,发起北伐,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已经接近前线但并没有投入到淝水之战的前秦各部军队就会马上迎击晋军。这和夷陵之战的结果一样。虽然吴军击败了蜀军,但刘备后撤到白帝城之后,吴军追击,就没占到什么便宜。
不过,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迅速崩溃,确实也让东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议论北伐的热潮。但最终出兵北伐的并不是下游的朝廷,而是上游的桓温。而桓温的北伐更多只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是服从于他和东晋朝廷的政治斗争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