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再复盘,曹操难道真的不知对方会用火攻吗?
赤壁之战再复盘,曹操难道真的不知对方会用火攻吗?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在此折戟沉沙,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机会,孙刘联军取得大胜,从此天下三足鼎立。可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胜利,就没有后来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
在后世的分析总结中,曹操百万雄兵,打不足十万的孙刘联军,却还败得丢盔弃甲,原因就是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被孙刘联盟瞅得破绽,一把火给他烧了,所以曹操最后惨败。
这已经几乎是一个脸谱化的认知。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关系到自己一统天下之伟业的大战,曹操真的会如此草率吗?几万兵力打几十万兵力,孙刘联盟真的就是放了一把火就赢了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让我们回去指挥赤壁之战,我们很多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看到曹操军队铁索连船、艨艟弥岸,这么多的木头,多好的放火材料啊,肯定有不少人得想到火攻这么个计策。曹操一代枭雄,手下谋士如云,难道就没人想到?
当然有人想到。
曹操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之后,谋士程昱就对曹操说:“船都用铁链锁在一起,虽然平稳,但如果对方用火攻,就没办法回避了,不得不防备如此啊!”(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荀攸也想到了这一点,同时附议,但是曹操的回应就是哈哈大笑,“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曹操又进一步解释说,凡是用火攻的,必然要借助风力(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深刻的明白火攻起效的天气条件。
曹操接着说,现在正是隆冬,隆冬天吹的都是西北风,我(曹操)军队驻扎的地方是在长江西北岸,而孙刘军队驻扎的地方是长江东南岸,冬天只有西北风而没有东南风,放火烧的话,也只能烧到他们自己了!吾何惧哉?
诸将听了之后也是纷纷表示赞同,曹操对此战早已是胸有成竹,江南一带在曹操心中已是囊中之物,当天曹操晚上还饮酒高歌,作出了传世千年的《长歌行》。
曹操的分析,是很精确的,孙刘联军想要用火攻,必须要借助东南风,但是寒冬腊月的只有西北风,哪里来的东南风?所以就算孙刘想烧曹操,那也烧不着啊。
但是孙刘烧着曹操没有呢?不仅烧着了,而且还把他烧得特别惨,直接把他一统天下的大略烧没了,还让曹操差点连命都丢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孙刘联盟想用火攻,但是他们也发愁,没东风啊!怎么办?
《三国演义》中写的这东风是怎么来的呢?诸葛亮借来的,神乎其神,充满了玄幻。诸葛亮真的能“借来”东风吗?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这个世界的变化,所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就是阴阳二气,天地四季、人身变幻,莫不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用四季打个比方,在这种阴阳模型中,夏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夏季炎热,夏至日过了之后,阳气渐渐升高,阴气逐渐下降,所以天气越来越冷了,到了冬至的时候,天寒地坼,但是冬至日后阳气就在慢慢下降,阴气逐渐上升,春天不远啦,天气慢慢就要暖和啦。
在这种模型中,一天的变化也是如此,上午阳气越来越重,所以气温越来越热,午时之后阴气开始慢慢增多,到了下午气温就要凉一些了。
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带来了天地四季与一天四时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里面,也有一些关键的节点,那就是阳极而生阴、阴极而生阳,冬至而一阳生、子时而一阳生,冬至这天特别寒冷、天寒地坼,但一丝阳气已经在萌动之中了,子时虽然非常黑暗,但一丝阳光也已经在萌动之中了,光明就要到来。
阳极而一阴生,更是如此,物壮则老、盛极而衰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四季的变化,又有不同的风,春天多刮东风,“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夏天多刮南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而秋天多刮西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冬天则多刮北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东风南风都比较温暖湿润,吹得人舒服,同时也催生万物,东风一吹,草长一片。西风北风都带着肃杀之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阴阳模型中,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萌动勃发的阳气催生了东风和南风,进而转化了春季和夏季,沉降的阴气催生了凛冽肃杀的西风和北风,进而转化了秋季和冬季。
所以曹操很笃定,因为冬天刮西北风,他们放火也是烧自己。
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节,阴极而一阳生。
曹操出征,赤壁之战时,正是冬至,诸葛亮借东风是什么时候借的呢?甲子吉辰,子时而一阳生,冬至而一阳生。
在这双阳叠加的时刻,天地间萌动了一股强烈的阳气,吹了股东南风过来,孙刘联军就借着这股东南风,把曹操军烧了个底儿穿。
曹操应该是充满了军事经验,却忽略了这个天时的变化。而诸葛亮,一个标准的道家传承人物,他绝对会把握到天时的这种变化。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孙子兵法》里面讲:“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简直把古代行军打仗要注意的天时气象讲透了,可惜呀曹操还是没想到。
曹操还注解了《孙子兵法》,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给《孙子兵法》做注解的人,“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没有掌握到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到底有没有掌握到孙子的思想本质呢?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可能他就是智者千虑,失了那么一回,也有可能,也有可能,这些思想在具体的实战应用中,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而曹操没有那么丰富的背景知识,遭到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