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施耐庵为何把水浒的书名取作《水浒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4-03-19 属于:施耐庵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说书人的重要话本,也是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领袖案头的参考书,随着《水浒传》的流传,故事载体地山东梁山及其附近也成了著名的旅游区,是典型的文化游,人们也想当然的把水浒与水泊梁山画上等号,甚至把东平湖也与水浒连接在一起。实际上水浒原来与梁山根本不沾边,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后引申为民间、在野,今天也有山寨的意味。水浒中的“水”不是指梁山泊,更不是东平湖,而是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北边的漆水河;“水浒”的原始地旺就是岐山脚下漆水河沿岸一带,并不是后来的山东梁山水泊。

  “水浒”一词最早源于《经·大雅·绵》:“自土(杜)、沮漆”、"古公檀父,来朝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意思是从杜水来到漆水以后,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赶着马,率领族人沿着这条西来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脚下。具体记录了周的创业史,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商周因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檀父是周族的第一个首领,率领族人迁居岐山山下,在山下的周原开发农业、建设城堡、设立官吏、组织武装,开辟了周族发展的根据地,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时周族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受压迫的地位一下跃入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大家庭的行列。随着周族统治者力量日益强大,加剧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历杀掉了。季历被杀后,其子昌世袭了王位,即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诸侯东征灭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开首赋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郓。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条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声开宇宙,五千骁骑战争夫,名达天庭,三十六员勇将……”可见《水浒传》中的梁山泊真实地反映了宋朝的历史事实。

  施耐庵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人物、结构都很满意,但总觉得书名欠佳。经过文友罗贯中建议和启发,施耐庵想到了《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如此一改,意境大开,不但简明上口,而且文辞典雅,含蓄蕴藉,富有象征意义。书中描写的天罡地煞108人聚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护国安民,创建和谐的八方一域的乐土恰与《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描写的周族祖先迁至岐山脚下,发展生产,建设乐园,开创周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基地这个典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由于出发点的不同,梁山与周族的结局大相径庭。

  《水浒传》一书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它是由说话演变而来,是在说话即说书人讲的故事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说话就像今天的说书、评书,是一种大众、通俗的文化样式,必然有一个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名字。经过元曲作者的润色,书的内容有了大的变化,需要一个优雅的书名,到施耐庵成书时的《江湖豪客传》,还保留着说书人的书名,水浒的“浒”是一个生僻字,又有水边的意思,很有文化气息,作者就把书名改为《水浒传》,我认为"水浒"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就是指水边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也可以说是水边发生的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由于书名的出彩,该书在民间的影响了越来越大,以至于把水浒作为了水泊梁山的名字,把它的原意泯灭在人们的思考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