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英雄卢象升,他最后怎么死的?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卢象升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卢象升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天启二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卢象升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卢大人虽是文官出身,但是从小就爱读兵书,善于骑射,并且自己也是勇力过人,领兵作战经常能够身先士卒,令敌人胆寒。
明末崇祯手中有两大救命稻草,一位是卢象升大人,另一位是孙传庭,这两位都是拼死为大明而战,却不能得到崇祯的重用,孙传庭甚至一度被下昭狱,所以,清朝的文人经常说到“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传庭死而明亡矣”。假使崇祯能够认清局势,用好卢象升和孙传庭,摒弃身边的一帮奸臣嘴炮,大明何至于灭亡啊。
卢象升起初在大名府任知府,崇祯二年清军避开袁崇焕守卫的宁远一线,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劫掠京师附近。卢象升召集一万兵马,进京勤王,协助京师守卫,从此开始征战沙场的一生。
整备“天雄军”,督军平乱
崇祯三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外放出京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之后,卢象升又因为政绩突出,又升任按察使,依旧治军,而天雄军也就成为了他的部下的称号。
从崇祯初年开始,明末农民起义就开始不断发生,随着崇祯的各项作死政策,再加上清军的时常进关劫掠,到了崇祯六年,各地农民起义军已经呈爆发状态。作为治军有功的卢象升就成了明朝的救火队员。
京郊平叛:崇祯六年,在山西一带活动的贼寇流窜进行京郊,占领了临城的西山,卢象升前往平叛,先是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打败贼军,之后又在青龙岗、武安等地击败贼军,斩杀贼首十一人,歼灭贼军党羽,遣返男女百姓两万余人,从此京郊附件不受贼兵袭扰。
郧阳大捷:崇祯七年,四川的流贼进入湖北,郧阳六县都被攻占了,卢象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进入湖北平叛,卢象升和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连战连捷,斩杀贼军五千六百多人,从此汉水以南的贼军被彻底消灭。紧接着卢象升请朝廷在郧阳增加驻军,减免赋税,安抚百姓,修补城墙,从此郧阳便安定了下来。
汝州破贼:崇祯八年,卢象升升任兵部侍郎,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山西、陕西军务,不久闯贼攻打汝州、洛阳,卢象升飞马进入汝州,在城西进攻高迎祥部,用强弩射死最近一千多人,击退三十万贼军。当时流贼军队已经不断壮大,大将曹文诏、艾万年战死,明军士气低落,都开始害怕贼军了,但是卢象升时常激励部下,要勇猛作战,报效家国。他的部队曾经有一次绝了三天粮饷,卢象升自己也不喝一口水,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并且他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所以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
救援滁州:崇祯九年,闯贼高迎祥攻打庐州未果,转而攻打滁州,卢象升率兵救援,两军在城东展开大战,卢象升阵斩贼首摇天动,攻破贼军营寨,追杀贼军五十多里,贼军的尸体堆积如山,把滁水都堵塞了。
围歼无功,逼贼进山:滁州大战后,卢象升率军一路追击贼军,在七顶山联合祖宽、祖大乐、罗岱的兵力,将贼军打得大败,几乎全歼李自成的精锐骑兵。战后卢象升继续追击贼军,计划在郧阳合围,依靠汉江全歼贼军,结果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未能防好贼军,被其偷渡汉江,逃入四川、湖北及陕西交界的大山中去了。
北上抗清,得罪权宦
崇祯九年九月末,清军再次由宣府、大同一线进入关内,劫掠京畿地区,京师再度戒严,朝廷征调卢象升入卫京师。京师戒严后,朝廷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山西、宣府、大同军事,因为随着边防军备的废弛,宣府、大同原本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成了漏风的筛子,被清军随意突破。卢象升在宣大大兴屯田,储存了二十多万石粮食,在他的治理下,形势逐渐好转。
崇祯十年八月,清军从墙子岭、青口山再度入侵,此时内阁大臣杨嗣昌和大太监高起潜主张议和,卢象升得知后坚决反对。抵达京师后,崇祯召见卢象升,询问意见,卢象升坚决主张开战,崇祯很不高兴,于是让他和杨嗣昌、高起潜去商量。但是最终也没有达成一致,卢象升出城的时候,杨嗣昌一度斥责他不要轻易开战。卢象升回到军队以后,崇祯不断送来犒劳军队的赏赐,让卢象升误以为崇祯坚决主战。但同时只让卢象升率领战力薄弱,兵力不足的宣大部队,而将战力强悍、兵力数倍的关宁铁骑交给太监高起潜指挥。因为记恨卢象升的反对,杨嗣昌和高起潜不断对卢象升进行掣肘,最后导致卢象升的战死。
悲壮战死,天下震动
九月底,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寇京畿,卢象升率领两万宣大军队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令诸将分道出击,在庆都和清军作战。十二月,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的贾庄。太监高起潜统率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理都不理。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被清军主力包围,卢象升命虎大威护左翼,杨国柱护右翼,自领亲兵于中军架炮设弩,与清军决战,自辰时直战至未时,炮弹和弓弩全部用尽,卢象升下令以短兵奋战,清军骑兵进攻,明军死伤惨重,虎大威劝说卢象升突围,但是卢象升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率亲兵跃马冲阵,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卢象升战死后,天下为之震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卢大人死的壮烈,身中四支重箭,被砍了三刀,战后杨廷麟带领属下在战场上找到卢象升的尸体,他的铠甲下面,还穿着孝服,因为他本该是回乡为死去的父亲守孝的;二是昏君奸臣,误国误民,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怕自己落下怯懦惧战的名声,一直诬陷卢象升没死逃跑了,甚至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崇祯和杨嗣昌都不相信,杨嗣昌甚至故意刁难,导致八十天多天后卢象升的尸体才被收殓。
之后卢象升的妻子和弟弟请求朝廷抚恤,都没有得到允许,这样昏君他不吊死,岂不是天理难容了;三是卢象升是京畿地区最后的屏障,卢象升战死后,清军再次入关,华北平原再无阻隔,清军一路抢到了山东和河南,有才能的人可能他在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一旦他走了,从此局势糜烂到不可收拾;最后,卢象升也同样是在抗清斗争中战死的最高品阶的文官,他总督宣大军务时,升任兵部尚书,这是明朝抗清开始,阵亡的最高官员,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明末不是缺乏将才和治国平天下的人,而是缺少一个能好好使用他们的君主,亡国之君自有亡国之君的道理,只是可惜了这一个个忠臣良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