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的一生有多悲壮?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信仰
大家好,说起卢象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
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当的血性男儿就真的是飞蛾扑火吗?从心底我是接受不了的,至少我认为大明存活的几率多多,我也不认为清人统一全国就是历史潮流之必然。
这一时期为拯救大明的国之栋梁也可列长长地一串,文人就不说了,这时候都在搞党争,说他们是栋梁是对这个词的污蔑,武将就不同了,他们即使在因朝内文官党争的肘掣之下,同李闯,同张逆,同满金死拼,但无一例外地没个好结局,熊廷弼、孙传庭,袁崇焕,孙承宗等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后来降清的洪承畴,而这其中最为悲壮的就要数卢象升了。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江苏宜兴人,进士出身,少有大志,读书勤奋。当时明王朝朝政已腐败不堪,民怨沸腾,清兵正伺机入侵。他在读经书的同时,学习兵书,习练武术。入仕后,初任户部主事。其后升任员外郎,知大名府。
卢象升为人正直,入仕时正值阉宦魏忠贤正把持朝政,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许多官吏都依附于阉党,卢象升蔑然视之。他在大名府任职期间,克己勤勉,政绩甚佳。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使治下的吏治为之一新。
农民军事起,他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他击溃张献忠,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担任兵部尚书后,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这卢象升是进士出身,正宗文人,他出生江南,按地域说,可算是处东林党范围的中心地带,后期如果他以文士立庙堂,无风无雨,即使不依附东林党,正色处事,想来也轻松自在。
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弃文就武,在右副都御史任上,接替了湖广巡抚一职。后来又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同洪承畴一起惩办西北部的贼寇,升为兵部侍郎后,又增加管理山西、陕西军务,可以说这时的他同洪承畴一样,是皇帝倚重的重中之重,皇帝还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
那时的湖广乃农民义军的主战场,卢象升在这里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农民军血战,他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卢象升常常慷慨激昂,热泪横流地激励大家忠义报国。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
观卢象升在明庭的作为,就是一个字,“战”,勇往直前,不顾生死地血战,前期是同农民军战,后期是同满蛮子战。“己巳之变”。卢象升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后整顿后备,组建“天雄军”同流寇在山西、河南,京畿死磕。他身先士卒,,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仆夫死于马下,他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据彭孙贻的《流寇志》记载,农民军都惧怕卢象升,称为他“卢阎王”,遇即避之。
崇祯这个皇帝当得也着实悲催,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忙个不停,虽然心有振兴之志,无奈时不遂愿。农民军未平,边关战事又起,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了一生。
其实谁心中都明白,两线作战是兵家之大忌。怎么也得先按平一边,农民军肯定是没办法平的,首先在朝廷的观念中,这是家奴,是不可与言的,加上那张献忠几抚几叛,毫无诚信的作为,也让朝廷坚定了必须剿灭之信心。
其实那李自成也曾想招安,即使在打到北京城下时还向崇祯提招安的条件。据史籍记载,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
凭良心说,李闯的这条件并不过分,中原早已糜烂,西北乃李闯们起家之地,早已不属明廷控制,先答应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以后实力强大了再去剿灭他也不迟。集中力量先对付关外的满人当是上策。可是,崇祯一口拒绝了李自成的请求。
之所以花这多的笔墨说这招安议和之事,是同崇祯和卢象升有密切之关系。同农民军议和对崇祯来说,那是万万不能的,哪怕李自成说“愿为朝廷内遏群贼”也不行。自古都有“宁赠外邦不予家奴”嘛。但同满人议和还是可以滴。
同满人议和之事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李成梁时期,而崇祯后期内心也是想议和的,其中最接近成功当属陈新甲所办理的这一次,但是,在最后关头因泄密招致东林党把持的朝议,责言汹汹,陈新甲身首异处,当了替死鬼。
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反对一切议和,不管同哪个议和他都反对,这个时候,朝廷以杨嗣昌和高起潜为首,是主张同满人议和的,这其实也是崇祯内心之想。但当崇祯将向卢象升询问方略时。他回答说:“我主张开战。”崇祯脸色都变了,好久才说:“招抚只是朝臣们的意见,希望你出去和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
朝议中,卢象升慷慨陈词,他认为“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
卢象升的“不醒事”不但召致杨高二人的忌恨,也使得崇祯内心大为不满,只是不便明说。在后来,卢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手中可控之兵不足两万人。后来杨嗣昌将卢象升所部精兵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而高起潜统帅的关宁铁骑数万,距离卢象升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人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中,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激战终日,力竭阵亡。
史载:“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据史书载,卢象升死前呼喊:“关羽断头,马援革裹,在此时矣!”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时年仅39岁。战后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服父丧之麻衣,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不许;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和卢象同又请,依然被拒。
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而直到南明福王时,才追谥忠烈,建祠奉祀。令人讽刺的是,清朝入关后,倒是很尊敬这个曾经的对手,追谥“忠肃”。
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战败后投水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可谓满门忠烈。
所以说,虽然崇祯也想有所作为,也想重振国祚,但仅仅因卢象升的看法不合已意,一句“臣主战”就对其耿耿于怀,就这样对待为大明尽心竭力的卢象升。你要言战就言战;要议和就议和,不愿战就任由政敌陷卢象升于死地,想议和又怕担卖国之罪名,又将为你跑路的陈新甲斩首,这叫什么事儿嘛。
理性的说,崇祯想和并没有错,这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既然决定战,那就好好打,结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导思想下,白白葬送了卢象升这样一员统帅级的人才。
这人格的分裂,即使崇祯再勤于政事,再一心为国,但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出什么事都找人来档枪之人,实在不是一个有为之君能做得出来的。以此类推,这大明之亡不是乏人,而是崇祯性格将大明推向了深渊,他自己也落得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卢象升不是死于满人手中,他是死于自己人手里,也可以说就是死在崇祯手中,有他这样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有高起潜这样卑劣下作、贪生怕死的太监、有杨嗣昌这样睚眦必报、徇私弄权的大臣,大明朝的灭亡实乃天意,大明气数已尽,亡国也是历史之必然了。
可惜卢象升了,他文武双全,勇谋俱佳;他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一人身死,天下震动”。与其说他血战杀敌是去效忠一个穷途末路的皇帝,不如说他是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