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权臣严嵩还朝复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4-01-08 属于:严嵩

  1516年03月25日 明朝权臣严嵩还朝复官

  在499年前的今天,1516年3月25日 (农历二月廿三),明朝权臣严嵩还朝复官。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严嵩自幼聪颖好学,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县试拔擢超群,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直在他雄心壮志的时候,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及后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严嵩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严嵩先后北京南京的翰林院任职。明世宗时,世宗沉迷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一日严嵩在家中设宴,并邀请夏言,但夏言辞不赴宴,于是严嵩跑到夏言家门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谢绝,便到严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后,严嵩成为了夏言的知己,并向多方推荐严嵩。有了夏言的引荐,严嵩自此步步高升,并深得世宗喜爱。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内阁首辅,严嵩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夏言自视甚高,渐不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上;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历史今天)越喜严嵩而嫌夏言。严嵩晋升为太子太傅,羽翼已丰,开始攻击夏言,严嵩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夏言被罢后,严嵩为所欲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与严嵩一同参与机务,但世宗遇事只召严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许赞以老病去职,张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这时夏言知道严嵩的为人,处处小心防范。严嵩表面上对夏言谦恭,但怀恨在心。日后严嵩再以青词夺回世宗的信任。

  后来,严嵩握著鞑靼入侵中原的机会,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明世宗决心夺回河套,并褒扬曾铣。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待,称其“轻启边衅”,并指使边将仇鸾诬称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夏言死后,严嵩独揽大权,所有政事悉由严嵩裁决。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基本上没人见过世宗的一面。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继续讨好世宗,世宗赐“忠勤敏达”银印。后来,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蕃。大臣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严嵩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国家都没有我富有啊!”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嘉靖四十一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开始产生厌恶之感。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病卒。

  历史点评:严嵩喜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隆庆一年(1567),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遗臭万年!

  1879年03月25日 日本入侵琉球国

  在136年前的今天,1879年3月25日 (农历三月初三),日本入侵琉球国。琉球国,最初是指历史上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的对外统称,后来指统一的琉球国(1429年-1879年)。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和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萨摩藩入侵并在一个时期内控制琉球国北部,此时的琉球国仍然对中国朝贡。1879年3月25日 日本入侵琉球国,3月30日被日本灭亡且被并入日本,大部分国土被置为冲绳县,北部诸岛被并入鹿儿岛县。

  1871年11月30日(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宫古岛民的两艘进贡船(实际上是以进贡为名的商船),离开那霸港驶往中国大陆。不幸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幸还,另一艘漂到中国台湾西南海岸排湾族牡丹社的八瑶湾(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该船共有船员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陆。登陆的船员中,54名被台湾排湾族原住民杀死,12名逃出,在凤山县(今高雄县凤山市)受到清政府保护。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贡船离开琉球开往中国,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到台湾,45名船员同样受到凤山县令保护。1872年2月,前后两批琉球难民57人,由台湾官员送到福州的琉球馆,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县民4人,也遇难漂到台湾,被台湾原住民抢夺衣物。值明治维新后国内情势不稳,日本欲以外事转移为内政问题,遂派兵三千六百名占领台湾南部,史称“牡丹社事件”。

  1901年03月25日 保卫托尔斯泰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1年3月25日 (农历二月初六),保卫托尔斯泰。

  1900年春夏,托尔斯泰写了《爱国主义与政府》、《我们时代的奴役》等两篇文章,对沙俄反动的政治制度如社会罪恶进行猛烈抨击,7月,又撰《不许杀人》一文,抗议包括沙俄在内的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加上他的《复活》等小说对专制政权与教会作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使沙皇政府大为震怒。过了半年左右,蓄谋已久的反动派便开始对他进行报复。为了打击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1901年2月24日,俄国最高的教会机关——宗教院公布了开除托尔斯泰教籍的决议。可是、沙皇把托尔斯泰革出教门的迫害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全国各地激起了抗议的浪潮。宗教院决议公布的当天,莫斯科就有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集会,高呼“托尔斯泰万岁”、“向伟大致敬”等口号,并出现了无数讽刺反动当局的匿名。人们通过写信、派代表团、发表演说、打电报、献花等办法,向托尔斯泰表示慰问和支持。 3月25日,彼得堡陈列馆举办了一个巡回展览会。展品中有一幅著名列宾画的“托尔斯泰像”。参观的人们在这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旁边缀满了一朵朵绚丽的鲜花。一些激进的大学生站在画像前向观众发表演说。听众中不时爆发出“托尔斯泰万岁”的欢呼声,最后还向托尔斯泰本人发了“致敬电”,电文上有将近400人签了名。展览会几乎办成了歌颂托尔斯泰,谴责反动专制政府的一次政治斗争的宣传鼓动站。

  事情发生后,政府立即下令撤除托尔斯泰的肖像,这一不得人心的做法犹如在群众的怒火上再浇一桶油。俄国各族人民在全国各地纷纷起来声援托尔斯泰及其支持者,抗议沙皇政府日益加剧的迫害政策。同时,把托尔斯泰革出教门这件事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从世界各地寄给沙皇的抗议信与给托尔斯泰的慰问信纷至沓来。沙俄政府原本企图压制托尔斯泰,缩小他在文化界的影响,不料其影响更加增大,名声越过了国界线,飞越了高山大洋,传遍全世界了。

  1913年03月25日 孙中山决定武装倒袁

  在102年前的今天,1913年3月25日 (农历二月十八),孙中山决定武装倒袁,二次革命开始。

  1913年3月25日,孙中山自日本回上海,当晚与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会集黄兴寓所,商讨解决宋案的策略。黄兴首先主张按法律程序倒袁。戴季陶反对,主张二次革命。黄兴认为“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主张暗杀袁世凯。孙中山认为暗杀不足取,对法律解决也不以为然,指出:“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他说:“袁氏手握大权,发号施令,遣兵调将,行动极称自由。在我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先发始足制人。”井强调:“宋案证据既已确凿,人心激昂,民气愤张,正可及时利用。否则时机一纵即逝,后悔终嗟无及。”

  1957年03月25日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在罗签订

  在58年前的今天,1957年3月25日 (农历二月廿四),《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在罗马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美苏两国严重对峙的局面。美国凭借它在战争中增长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途径,力图全面控制西欧。而苏联则在东欧建立起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使西欧国家产生了担忧和恐惧。他们既不愿“成为大西洋一边的殖民地”,也不愿成为“乌拉尔一边的卫星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许多西欧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下降。要想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只有走联合自强之路,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重要角色。

  美国与西欧有控制与反控制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西欧为了减轻防务开支的负担,并确保抵御“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美国力量留驻西欧,而美国也需要借助西欧来抗衡苏联。因此美国鼓励和支持西欧联合。于是西欧国家相继成立了几个经济合作组织。1951年,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奠定了基础。由于煤钢联营获得成功,上述六国的外长开会决定把煤钢联营推广到其他经济部门去,并成立一个共同市场。经过艰苦谈判,1957年3月25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上述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合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元旦起生效。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现共同体内部工业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规定成员国共同的农业政策,筹组农业共同市场;制订共同竞争规则,消除各种限制和歧视竞争的协定和制度,设置一整套具有一定权限的共同体机构等。《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之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宣告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的建立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起点,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对国际事务具有深远的影响。1965年4月8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3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可以以独立的名义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