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12-26 属于:胡惟庸

  胡惟庸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朱元璋在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诏书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朱元璋说,我听说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之前是没有丞相职务的,只是到了秦朝才开设丞相,所以秦很快成了短命王朝,之后汉唐宋虽然出现一些贤相,但总的来说,丞相群中小人居多,丞相职务成了小人弄权专座了,所以,我宣布自今日起,本朝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六部都由皇帝统一管理。今后,我的接班人不许再设丞相,群臣有敢提出此议者,严惩不贷。

  如此,朱元璋对胡党案穷追猛打的总目标真相大白了。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同时,还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杀相之最”。在他手下,从李善长徐达再到杨宪汪广洋包括最后这位胡惟庸,无一善终。是丞相群中无一贤相、都对不起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对不起这帮丞相?

  我们再来回放一个历史剧段落。央视播过一部《传奇皇帝朱元璋》,剧中朱元璋的扮演者陈宝国演出了神似的味道,其中一句台词生动道出了朱元璋的御相之术。当朱元璋搞掉前几个丞相,准备启用胡惟庸为相时,面对诚惶诚恐的胡惟庸,朱元璋提出“为相标准”——

  “朕希望你是赵普,而不是赵高!”

  谁是赵高谁是赵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一个是秦朝奸相,另一个是宋朝贤相。朱元璋希望手下多出如宋朝赵普一样的贤相,其实显露出的是一个病态皇帝对臣下的勉为其难。道理很简单地摆在那——

  自古君与相大都呈前因后果之关系。君明相贤,君暗相奸。因为“终身不杀士”的赵匡胤,所以诞生了贤相赵普,因为混不吝胡亥,所以才有赵高的跋扈。

  朱元璋早期打天下时,重用的丞相级别的文臣刘基朱升等人,不仅是大才,而且是大贤。属于贤相类。后来任用的杨宪胡惟庸,没有大才且心理阴暗,属于奸相类。这不是相的问题,而是君的问题,是君的心理和需要产生了变化。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那样,朱元璋由明君变为暴君,必然需要奸相来配合。

  关于君明相贤,君暗相奸的道理,历史上的实例比比皆是。就拿朱元璋推崇的赵普来说,他也不是个天生的贤相。早年这个人的品质并不好,是个比较贪财的人,当了丞相也时常犯老毛病。有一次他病了,宋太祖赵匡胤登门去看望,看到走廊下堆有刚送来的十几箱礼物,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别人送的海鲜。老赵很好奇,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鲜,全是干货——小颗粒的瓜子金。老赵心理很不是滋味,但比较想得开,对赵普开了一句玩笑,说:给你送礼的人,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决定吧。

  这句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你占便宜不要紧,但千万不要摆错位置,别忘了,起决定作用的可是我,我才是主人。

  岂止赵普与赵匡胤的关系是这样,就是朱元璋反感的奸相赵高,也不是天生的坏蛋。

  此人出生在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父亲、母亲加上兄弟六人,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他们赶上了秦始皇要统一六国,派兵攻打赵国,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几个哥哥上了战场,结果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国军队40万人全部活埋,其中就包括赵高的父亲和哥哥。

  随后,赵国沦陷,赵高及母亲都被抓到秦国做了奴隶。赵高母亲不堪折磨也死了。赵高把仇恨埋在心里,一心想颠覆秦国,为亲人们报仇。

  深藏不露的他,被秦始皇看中,想重用他,但是他来自赵国,秦始皇不放心,于是下了狠招,命人阉了赵高,杀了他的妻子、女儿。让赵高专心事秦。赵高暗自发誓要血债血还。秦始皇在世时,他不敢轻举妄动,但到了秦二世胡亥时代,他如得水。最后干掉李斯,得到丞相高位。

  提到赵高和秦二世胡亥的关系,大家都认为是赵高带坏了胡亥,殊不知前期的坏事基本上都是胡亥主导,秦朝的后期暴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赵高而是胡亥,他实行大清洗,屠兄弟十二人,杀擎天柱大将蒙恬,挥动大棒毫不手软。从继承人的角度讲,与其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是皇位合法继承人,不如秦始皇的这个小儿子胡亥是秦始皇灵魂的合适继承人。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的精神衣钵——残暴嗜杀的流氓本色。所以才促就了残忍复仇的奸相赵高出笼。

  到了后来指鹿为,那是胡亥不理朝政的缘故,才逐渐被赵高把持了权力。胡亥是个心黑手辣但没有理想的人,坐稳了皇帝宝座的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这正合赵高心意,从此讨好胡亥享乐,渐渐独揽大权。可见,相奸的前提一定是君暗,绝无“君明而相奸”的道理。

  再拿前面提到的朱升来说,他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军师级人物,是朱元璋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贤,曾提出过“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祝朱元璋成功夺取天下。按理说也是贤相的合适人选。但此人却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辞官归隐了。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的原因是体弱多病告老还乡,当时朱升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但深层的原因却是迫于政治形势,出于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正如一位人祝贺朱升归隐的诗句所说:“掀天事业乾坤内,开国功勋宇宙间。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封王。”

  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领导的秉性有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未成皇帝前,尚能隐而不发,但成为皇帝以后,这个秉性无限挥发,继续共事,必无好下场。而朱升这种要人格要尊严的大文人,在变脸皇帝面前,又不能违心做事,所以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朱升向朱元璋请求“退休”时,得到朱元璋的极力挽留。为了挽留他,甚至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可以子孙世袭。两人之间有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升:谢谢领导好意,我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因为我的儿子福份浅薄,不敢承受天恩。

  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哭着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我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

  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你为什么有这种担心,顾虑到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过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

  朱元璋被声泪俱下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

  洪武三年,朱升病逝,可谓寿终正寝。可是他的子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他一个完尸,已经皇恩浩荡了。

  对于君相的因果关系,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好皇帝可以让奸人变忠臣,坏皇帝可以让忠臣变奸人。可见,丞相只不过是皇帝的影子,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根子还在君主身上。一个奸相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作为丞相的顶头上司,朱元璋既非昏君,也非贤君。而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甚至强到变态的暴君。在他手下,李善长那样的丞相捞权力不行,汪广洋那样的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行。胡惟庸这样的结党营私更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权力野兽,这也许是对他有些妖魔化。但是说朱元璋中国历代帝王权力欲最强的,我认为加不加之一都是可以的。中国的帝王大都权力意志极强,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则是强中强,厅堂之外都不容他人打哈欠。与君权形式上有些制衡的丞相制度,到了这等人手上,没活路可走。

  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此间道理,就像管家和老爷斗的道理一样简单明了。

  那么,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的政局如何、就此清明了吗?按理说,政治锄奸之后,政坛应该清明起来。但胡党被清除后,不仅没有清明,反而更加糟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连根拔掉后,就给自己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皇帝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但“浑身是铁打”能打多少钉儿?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精力还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干到古稀之年七十岁才寿终正寝。但他的子孙可扛不住了,他们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过剩精力,有功夫他们宁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他们可不想当劳模、过劳死。

  终于,抢班夺权的四儿掀了老父的锅盖。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做出重大决定,成立内阁制,设首辅大臣,一个皇权的“新影子机构”就此诞生。

  当然,大家也不必误会,或如御用史学家一般,将朱棣此举视为“开创民主”的“伟大创举”。实际上,朱棣并不比老爹开明,他开创的内阁制,和现在世界通行的首相内阁制南辕北辙,不是虚君而是虚相产物,所谓内阁只是界定为皇家秘书机构,所谓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虽然也经常被俗称“宰辅”或者“宰相”,但实际权力却比原来丞相小得多,也就相当秘书长角色。说白了,他们不是跟领导分权的,而是跟领导分活的。

  这一点可以从角色对比说清。在明初有丞相制度时期,太监在明朝政治格局中无足轻重,根本不是丞相大臣的对手。但废除丞相制度后,太监干政主政局面时常出现,就连万历年间张居政这样的超重量级首辅,不联合大太监、司礼监冯宝也干不成任何事。一般王朝的太监总管,混个千岁都不可能,而明朝天启年间的太监头子魏忠贤,竟扶摇直上“九千岁”,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有明一朝,太监组成的阉党在与大臣组成的清流党权力斗争中,常常处于上风。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废相之后,朱氏子孙虽然设了首辅制,搞了个秘书机构,但皇权新的职业经理人,却不是首辅大臣。那么这个新的职业经理人是谁呢?太监。皇权总需要人帮把手,既然大臣靠不住,那么就轮到绝对听话的奴才——太监手中。

  于是,朱元璋之后,明朝就出现了一个另类盛世——太监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