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隐公和鲁定公会面时,子贡为何会说断定他们都活不长?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邾隐公和鲁定公会面时,子贡为何会说断定他们都活不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孔庙十哲”,“十哲”是孔子最优秀的十位弟子,分别表现在德行、言语、政务、文学四个方面。其中,在言语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莫过于子贡。
子贡,本名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子贡最大的特点是擅长雄辩,时候著名的外交家。《史记》云: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子贡自认为口才了得,常常以此为喜,孔子经常怼他,让他不要太自满。但在私人关系上,孔子对子贡非常友善,子贡也非常尊敬孔子。
有一次,鲁国的大夫贬低孔子,子贡听闻后,非常气愤,找到那位大夫理论说:“老师的学问就像围墙一样,围墙高几丈,墙内富丽堂皇,岂是墙外人能看得懂的?”狠狠地为孔子出了一口气。孔子去世后,子贡在孔子墓旁搭建草庐,一住就是六年,为孔子守墓。
子贡本是卫国人,他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学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最终陪孔子回到孔子的故国——鲁国。在鲁国的时候,正逢齐鲁之战,子贡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就保全了鲁国。
当初,齐国田氏的首领田常想发动叛乱,因此想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进而转移大家的视线。孔子听闻后,惊曰:“鲁国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祖坟所在地,事已至此,我不能不挺身而出了。”最终,子贡决定替师傅走一遭,他先后出使了4个国家。
大致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子贡先出使齐国,劝齐国不要攻打鲁国,因为鲁国一旦有难,吴国必然会来救。鲁国弱,吴国强,不如先攻打吴国。
(二)子贡他又出使吴国,对吴王说出唇亡齿寒的道理。吴王答应对抗齐国,但却害怕越国偷袭。
(三)子贡到了越国,对越王说吴国只要和齐国开战,如果兵败,必然损害国力。如果胜利,鲁国必然趁机攻打晋国,到时候吴晋开战,越国就可以坐享其成。
(四)子贡到达晋国,让晋王做好防御吴国的准备。
(五)最终,子贡回到鲁国,坐看齐、吴、越、晋四国征伐。最终,保全了鲁国。因为子贡的计策,鲁国安然无恙,但上述四国却征战频繁,吴国被灭,晋国做大,孔子的故乡安定了十多年。
从子贡的这一连串操作可以看出,子贡不但辩才无双,而且做事情极具预见性。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崇尚“礼乐”、“仁义”,其中,“礼”在孔门弟子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当然也非常重“礼”。下面这件事,就和“礼”有关。
鲁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其首任国君乃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后来,鲁国国君又在其境内封了一个附属国,名叫邾国,邾国国君姓曹,乃皇帝之后孙颛顼的后裔。
孔子在鲁国期间,邾国国君邾隐公来鲁国朝见鲁国国君鲁定公。鲁定公为了表示重视,为邾隐公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
在仪式上,两位国君见礼,邾隐公要向鲁定公献宝,表示自己臣服。但在献宝的过程中,邾隐公全程都是仰着头,没有一丝臣子的感觉。而鲁定公却一直低着头,非常谦卑。
孔子和子贡等人当时受邀列席这一外交场合,子贡看了一眼现场,悄悄对孔子说:“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
意思是:我通过观察,可以断定,邾隐公和鲁定公都活不长了!
孔子问子贡,你如何断定的呢?子贡回答说:“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从一个小举动,就能窥探出其身后的深意。邾隐公高傲,不愿臣服,鲁定公谦卑,没有做宗主国君的样子,这是上下混乱的先兆。两者都不尊礼法,必然不能长久。”
在“周礼”时代,士大夫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完全要依循礼法。台上的两位国君的做法都不合礼法,所以子贡断定他们都不能长久。
让人没想到的是,事情果然如子贡所言,没多久,鲁定公和邾隐公相继去世,鲁定公死于太过软弱,而邾隐公死于太过暴虐。子贡所言,一语中的。
子贡因为成功预言两位国君的下场,而洋洋得意。孔子告诫他说:
“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意思是说:这次不幸被你说中了,恐怕你以后会成为一个话多之人。
至圣先师孔子的这句话,是在故意打压子贡,以免他太过张狂自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