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相郭开,是如何成为秦国灭赵"第一功臣"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9-20 属于:郭开

  赵相郭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击败赵将赵葱、颜聚率领的赵国主力,于次年年初攻陷赵国国都邯郸,俘获赵王迁及其母赵悼倡后,建国一百余年的赵国至此正式灭亡。

  回顾战国末期赵国的历史,赵国名将辈出,一度是抗秦主力。纵然连续遭遇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国力损失惨重,但是在秦赵两国世仇的情况下,赵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向秦人低头以求苟安。

  我们都知道,赵国末期硕果仅存的两员大将分别是廉颇李牧,而郭开被戏称为“秦国第一名将”、“灭赵第一功臣”,就是因为他亲手除掉了这两员大将,直接导致了赵国灭亡。接下来,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位赵相郭开的各种微操吧。

image.png

  公元前245年,那位亲手葬送赵国霸业的赵孝成王去世,太子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作为太子偃亲信的郭开摇身一变,成为了赵国炙手可热的新贵。

  同年,赵国上将军、代相廉颇率军攻陷魏国重镇繁阳,立下大功。可就在此时,凭借着赵悼襄王的宠信,郭开以廉颇历仕三朝,位高权重,现如今又立下大功,已然功高盖主为由,使得赵悼襄王派大将乐乘持王诏,前往廉颇军中解除廉颇兵权。

  乐乘本是燕国降将,此前曾在廉颇麾下效力,多次击败入寇的燕军,由此得以在赵国政坛中有了一席之地。廉颇见赵悼襄王派了一个资历、能力远不及自己的人来接替自己,一怒之下引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敌之下被迫遁逃,不知所踪。

  等到廉颇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惹出了滔天大祸,虽无谋反之心,却已有谋反之实,遂挂印而去,跑到了魏国避祸去了。

  在驱逐廉颇之后,深受赵悼襄王信任的郭开得以拜相,继而依仗着赵悼襄王的宠信,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而失去了廉颇之后的赵国,在面对秦军大举进攻之时,屡屡被动挨打,这让赵悼襄王突然想起了廉颇,便派人前往魏国,看看这位老将军的身体如何,准备把廉颇从魏国请回来。

  可是,此时郭开又开始了他的“微操”——贿赂使臣唐玖,将廉颇在他面前披挂上阵,宝刀未老的英姿描述成了“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让赵悼襄王误以为廉颇已不堪大用,便再也没有提起要请回廉颇。

image.png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赵国后廉颇时代的顶梁柱,早年曾驻守北境,抵御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而后,因廉颇离赵,赵国军中将领青黄不接,燕秦两国不断进犯,赵悼襄王不得不将李牧调回邯郸,一度委以代相之责,将军政大权悉数托付给了李牧。

  在李牧的主持之下,赵国多次挫败秦军、燕军的进犯,由此曾有“赵国国运系于李牧一人”的说法。李牧逐渐得到了赵悼襄王的信任,手握大权,威胁到了“秦国第一名将”郭开的地位。郭开多次在赵悼襄王面前进谗言,想要赵悼襄王贬谪李牧,但赵悼襄王深知李牧对赵国的重要性,始终都没有对李牧动手。

  在此期间,赵悼襄王废长立幼,废掉了年长的太子嘉,改立幼子公子迁为太子,其母赵悼倡后为王后,李牧多次上书反对,赵悼襄王虽然极其不喜,但是也没有对李牧通下杀手,只是将李牧派往边境,后来该重用李牧的时候,还是照样重用。

  郭开见赵悼襄王始终不松口,便找上了赵悼倡后,因为此前李牧上书反对赵悼襄王废长立幼,赵悼倡后也早就对李牧不满,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对付李牧的政治联盟。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其子赵王迁即位。因赵王迁年幼,赵国的朝政大权悉数落入赵悼倡后与郭开手中。

  而赵悼倡后和郭开掌握朝政大权之后,处处排挤李牧,但是因为秦国视眈眈,赵悼倡后却也始终如同赵悼襄王一般,虽然不喜李牧,却也并没有对李牧下死手。

image.png

  公元前229年,秦国上将军王翦亲率秦军主力,趁赵国天灾不断,大举进攻赵国,李牧奉命出击,与秦军相持于井陉一线。因战事不顺,秦国君臣又捡起了对付赵国的老套路——离间计,即在赵国国内散播李牧通秦的谣言,而后又收买赵相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将李牧通秦的罪名坐实。

  果然,赵王迁信以为真,又和他的祖父赵孝成王一般,选择了临阵换将。接到诏书后,李牧深知自己这一走,赵国便离覆亡不远了,于是拒绝交出兵权,结果却中了郭开设计的圈套,被赵王迁派去的使臣杀害。

  王翦得知李牧被杀的消息后,立调兵遣将,对赵军发起了总攻,能力不足的赵葱、颜聚无力阻挡,赵军惨败,赵葱战死,颜聚逃亡。次年年初,秦军攻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此时距离李牧被冤死仅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

  而使得赵国灭亡的元凶、秦国灭赵的“第一功臣”郭开呢,则是在赵国灭亡后,得到了秦王政的封赏,在返回邯郸的途中被盗贼所杀(有人认为是李牧部下所杀、也有人认为是代王嘉派人所杀)。总之,这位祸国殃民的奸臣郭开,也未能得以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