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的事迹为何会史无记载?他经历了什么事情?
丞相这个职位可以说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秦汉时期,身为百官之长的丞相权力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可与帝王分庭抗礼。这种超级VIP人物,在注重历史传承的中国,史书上更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令人奇怪的是,在秦始皇数位丞相中,有一个丞相却极为神秘,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秦始皇在位时,史书记载有六位丞相,即吕不韦、昌平君、隗状(或隗林)、王绾、冯去疾、李斯,其他五位都有名有姓,唯独昌平君无名无姓,最为神秘。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分为左、右丞相,以右为尊,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在位时间很长,是否仅有这六位丞相,如今缺少考证线索,姑且信之仅此六位。另外在秦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左右丞相之上还有一个“相国”职位,有学者认为相国即丞相,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相国即丞相。
01:昌平君“消失”的十二年
秦始皇统一大业中,最为重要的十二年的丞相是昌平君。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丞相是吕不韦,秦国爆发一次宫廷政变,赵姬情夫嫪毐作乱,秦始皇派相国吕不韦、昌平君率军平定了叛乱。由于吕不韦与嫪毐、赵姬存在连带关系,于是第二年吕不韦被免职,昌平君接任吕不韦职务,成为秦国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秦始皇十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国历史上爆发了很多大事,比如吕不韦之死、韩非子自杀、韩国灭亡、李牧之死、攻破邯郸与俘虏赵王迁、荆轲刺秦王、秦军攻破燕国都城蓟、王贲大败楚军等,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这些历史上大事中,无一次提及昌平君。
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末,《秦始皇本纪》中才提到昌平君,“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在秦始皇最重要的十二年中,作为丞相的昌平君,不太可能庸碌无为到史无记载,那么是司马迁刻意隐瞒昌平君,还是昌平君的事迹被秦始皇刻意隐藏,或被秦末战火毁掉?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著《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力求去伪存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人品节操有保障。如果史料中的确存在昌平君事迹,那么司马迁必然不会刻意隐瞒昌平君。如果被秦末战火毁掉了昌平君事迹,导致司马迁无缘得见,那么只能说是一个遗憾。还有一种可能是,昌平君的事迹或被秦始皇刻意隐瞒或毁掉,导致他姓名都没能留下。
02:昌平君背叛秦始皇
昌平君被贬前后,秦楚之间爆发了四件大事,揭开了秦始皇为何对昌平君恨之入骨。
1,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
3,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败楚,俘虏楚王。随后,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
4,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败楚,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楚国灭亡。
通过这四件事,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昌平君身份是楚王之后,拥有王位继承权,秦始皇攻打其他五国,昌平君或许还能忍受,但秦始皇攻打楚国之后,昌平君内心难平,或与秦始皇发生了冲突,恰逢新郑发生叛乱,秦始皇担心楚地不稳,于是让他去昔日楚国都城安抚楚人。昌平君到达楚地之后,不仅没有安抚楚人,反而勾结楚人,带着秦军后方基地投奔了楚国,由此导致李信腹背受敌、弹尽粮绝而惨败,后来甚至在楚王被俘后扛起楚人抗秦大旗。
秦始皇能忍受昌平君心怀故国,所以没有将他彻底免职,而是继续委以重任,让他去安抚楚人,但秦始皇无法忍受昌平君的叛变,无法忍受他备受信任之人的背叛。或许,由于这一些原因,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昌平君的事迹就被秦始皇尽量抹去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曾指出:“秦俗多忌讳之禁”。在秦始皇焚书等一系列封锁言论行动中,昌平君的姓名与事迹被可以隐瞒,以至最后鲜为人知。
03:昌平君原是楚王之子
八百年之后,唐朝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揭开了昌平君的身世之谜。
《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为(秦)相,后徙于郢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先秦时期,“公子”不能乱喊,否则真的会出人命,因为诸侯儿子才叫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因此昌平君是楚之公子,即为楚考烈王之子。
楚考烈王,原本是楚国在秦国的质子,犹如秦始皇之父秦异人被质于赵国,其父楚顷襄王病危之后,秦国不放他回国争位,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偷梁换柱的计略骗过秦国人,使其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楚考烈王逃回国内了,但他质于秦国时生下的儿子昌平君没有回去,就一直留在了秦国。因此,昌平君是芈姓熊氏,正宗的楚王后人,拥有楚国王位继承权。
我们都知道,秦人对待外国人才非常开放,商鞅、张仪、李斯等都是“外国人”,秦国照样敢于重用,但昌平君身份实在不一般,他是拥有楚王继承权的楚人,为何秦始皇还会任命昌平君为相?原因也很简单,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是楚国王族之人,远嫁到秦国,因为无子,于是在吕不韦推动下,就收了秦始皇父亲为嗣子,华阳夫人相当于秦始皇的祖母,昌平君是华阳夫人在异国他乡的亲戚。因为这一层关系,秦始皇对昌平君非常信任,还委以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与楚国关系非常复杂,秦王王妃很多都出自楚国,比如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父亲)母亲宣太后(芈八子)也源自楚国王室。秦楚联姻关系可追溯到春秋中期,当时晋国一家独大,尤其秦穆公在“崤之战”惨败后,楚国也有“城濮之战”的惨败,于是两个失败者走到了一起,秦穆公与楚成王结盟、联姻抗衡晋国。
04:现代考古揭开昌平君名字
通过上文可知,昌平君芈姓熊氏,那么他究竟叫什么名字呢?现代考古揭开真相。
1982年,天津文管所从蓟县发现的一批破铜烂铁里,找到了一件残破秦式铜戈,铜戈上刻有铸造时留下的铭文:“十七年,丞相启、状造,合阳。”丞相“启”与“状”分别指的是谁?
秦始皇十七年,按照《史记》记载当时是昌平君与隗林,没有一个名字叫“状”的丞相,考古与史料对不上号,是《史记》写错了,还是铭文刻错了?
考古发现揭开了真相:西安出土的秦时铁骑,上有铜涂镌铭二处,其一刻有“乃诏丞相状、绾”,江苏省东海县出土秦铜器,甘肃省镇原县出土秦铜板上也刻有“乃诏丞相状、绾”,《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秦始皇禁湘山”记载“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结合史料可见,昌平君被罢相后,隗林接任右丞相、王绾为左丞相,因此隗林真正姓名叫隗状,《史记》将隗状误会为隗林。
确定了丞相“状”的身份,铭文中的“丞相启”也就真相大白了,即为昌平君,因此昌平君姓名是为熊启或芈启。
昌平君的叛乱,对秦朝、秦始皇产生了深远影响,电视剧《大秦赋》中的一些设定,或许并非没有道理。比如,秦王嬴政正妃是昌平君之女,长子扶苏是昌平君外甥,看似荒谬,但结合昌平君叛乱,以及昌平君连姓名都没能留下来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秦始皇为何不立皇后,史书为何没有扶苏母亲或秦始皇正妃的一丝记载,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等等,其根源都可能出在昌平君身上。所谓恨屋及乌,昌平君叛乱给了秦始皇狠狠的一巴掌,让秦始皇对其恨之若骨,进而牵连到昌平君之女、外甥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