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伐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史书对此又有什么记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5-21 属于:李信

  楚国是战国时代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立国久远,实力雄厚,一直以来都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诸侯国之一。即使只经过了昙花一现的吴起变法,楚国的国力也有了不小的飞跃。《史记》上说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可见,如果吴起变法成功的话,那统一天下的是谁就不一定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遗憾的是,楚悼王死后,旧贵族联合起来,将吴起射杀,楚国的崛起之路戛然而止。此后的楚国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军政大权掌握在昭、景、屈三大家族手中,体制一直比较落后。所以,韩非曾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在古代,成吉思汗领导下的半奴隶制的蒙古,灭掉了封建化程度很高的宋朝所以说,在许多情况下,体制的落后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大事儿,最重要的是要人和。

  但楚国长期以来最缺的也就是人和。

  在楚国内部,长期以来各个大家族互相牵制,利益纠葛不断。一代昏君楚怀王继位后,楚国内部更变得糟糕透顶,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一再失误,楚国从吴起时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殆尽。

  秦国崛起后,楚国和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有一段时期,齐、楚联合制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张仪到楚国游说后,昏庸的怀王被张仪骗得团团转,竟然下令与齐国绝交。当楚怀王明白自己被张仪骗了之后,不是设法弥补与齐国的关系,而是兴兵攻秦。结果楚军大败,丢失了六百里的国土,富庶的汉中郡也被秦国夺去。楚怀王恼羞成怒,头脑一热,竟倾全国之兵与秦国决战,结果再一次一败涂地,楚国国力被严重削弱。

  在政治上,楚王更是昏庸。

image.png

  楚怀王身边不是没有贤人,屈原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屈原的经历想必大家都知道,怀王听信谗言不用屈原,屈原最终投江自尽。怀王身边的人才,遭遇大抵如此。

  怀王以后,楚国在政治上并无多大起色,贵族依旧腐败,国王依旧昏庸。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昭王统治下蒸蒸日上。秦、楚多次发生战争,楚国大多是失败方。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首都郢,焚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楚国被迫迁都于陈。此后,趁合纵的机会,楚国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楚考烈王时期,楚国曾一度复兴。但这与楚考烈王基本无关,只因当时楚国是春申君专政。

  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和赵国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前文说过,战国四公子虽然对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他们本质上是各国的旧贵族势力,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股势力。

  战国四公子中,以信陵君最贤,春申君最奢。《史记春申君列传》曾这样写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司迁见到春申君晚年修建的住宅时,已经是汉武帝时期,距离春申君生活的年代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但司马迁仍然看到了保存较完好的宫殿,依然还觉得宫殿盖得太奢侈了。由此也可见楚国贵族的腐败非一般国家的贵族可比。

image.png

  楚考烈王的执政能力几乎为零,而且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太子。因此,楚国的大权都集中在了春申君手里。在当时,只要一个国家有了明君加集权的组合,就能变得强大。楚国呢,没有实现明君加集权的组合,而是转移了,成了春申君加集权,这有些类似于吕不韦在秦国的专权。因此,楚国一时也变得比较强大。

  虽然春申君让楚国再次有了起色,但春申君在执政期间犯了两大错误,这两大错误在葬送了春申君的同时,也葬送了楚国的未来。

  当时春申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叫李园,他贪图荣华富贵,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希望能受到重用。李园的妹妹非常漂亮,春申君就把他纳为妾。当李园得知妹妹怀孕后,就建议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这样,将来继位的就会是他的儿子,他就能长久地保住自己的相国地位。春申君听后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找机会将这位小妾送给了楚考烈王。

  到了产期,李园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楚考烈王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也母以子贵,被立为王后,李园一下子就成了王亲国戚,自然也就受到重用了。

  李园受到重用后,势力逐渐壮大,但他担心春申君会泄露天机,就准备派人刺杀春申君。春申君手下门客众多,有人看穿了李园的阴谋,就告诫春申君应该有所防范,但春申君没有听他的劝告。这个门客见春申君不听,就知道春申君离死不远了,为了防止自己受到连累,他就逃走了。

  这个门客走了十几天后,楚考烈王就驾崩了。春申君入宫奔丧,被李园派人刺杀了,还被满门抄斩。春申君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却登上了王位,史称楚幽王。

  此后的楚国内忧外患,内部政局不稳,权力争夺激烈;外部秦国不断进攻,蚕食楚国大片领土。秦王嬴政九年,楚幽王去世,其同母弟弟继位,是为楚哀王。不久,楚哀王被其兄负刍杀死,负刍自立为王。

  此时,秦国已灭掉了韩魏,燕赵只剩残余势力,秦王认为灭楚的时机已到。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贲对楚国进行试探性攻击,王贲顺利拿下楚国十余座城市。秦王觉得楚国没有想象中强大,便决定兴兵对楚国进行最后一击。

image.png

  在探讨对楚作战问题时,秦国内部发生了分歧。分歧有两个,一个是到底先打楚国还是先打燕国,另一个就是兵力问题。李信认为,“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胆怯,请先从事于易”,但李斯和秦王早就定下了灭六国的战略方针,因此李信的意见未被采纳。秦王说打哪就打哪,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的问题上,李信和王翦有不同的看法。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大,人口众多,地形复杂,若灭楚,必须倾全国之兵。但年轻的将领李信却认为,灭楚国有二十万秦军就足够了。秦王对李信自信的回答十分赞赏,而对王翦却不太满意,便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秦王就采纳了李信的建议。

  秦王之所以对李信赏识有加,是因为李信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曾以数千轻骑追击燕军数百里,逼迫燕国交出了太子丹的人头,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是秦国新一代将领中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而且,秦王和李信年龄相仿,都是年轻气盛、豪气冲天的时候,李信信心满满,渴望立下不朽之功,秦王也是意气风发,希望给李信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为秦国培养新一代的战神。

  公元前225年,秦王以李信为大将军,蒙恬为副将,率二十万秦军向楚国进发。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城,两军大胜,楚军节节败退。李信再率军攻鄢郢,破之。于是,李信督军西进,与蒙恬所部在城父会师,准备乘胜攻打楚国的首都,一举攻灭楚国。

  但此时,身在郢陈的昌平君却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的后路。李信腹背受敌,秦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楚将项燕趁机组织了兵力,秘密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找到时机,大败李信。楚军攻破秦军两个营垒,秦军损失惨重,七名都尉被杀,遭受了嬴政亲政以来的最大损失。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

  秦王第一次灭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史书上对于秦军这次战败记载较少,具体的战败缘由至今仍不得而知。主观上,秦王和李信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犯了轻敌的错误,灭楚派出的兵力严重不足;客观上,秦军的后路被截断,腹背受敌,而楚军依旧有较强的实力。这两大战略原因,当是李信伐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不应当把责任归咎于李信和蒙恬战术上的指挥失误。

  嬴政明白这一点,因此李信回国后并未受到严重处罚。在后来的扫燕灭代和灭齐战争中,秦王依旧任用李信。李信一直随王贲率军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后,李信的事迹没有再被记载,但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