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是如何改变汉初局面的?在诛灭诸吕的行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3-30 属于:陆贾

  陆贾,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朝——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汉族之名诞生的王朝,400年汉室江山,自从刘邦建立汉朝后,就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其中第一场劫难就是吕后乱政。

  刘邦辛苦建立的江山,在他崩逝后,落入吕后之手,尤其是在汉惠帝刘盈病逝后,吕后开始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皆出其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吕后公然违背刘邦临终前所立的白之盟,大肆任命吕氏宗族为王,并令他们掌管朝廷主要部门,俨然刘姓江山成了吕氏的天下。吕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对,奈何慑于吕后手段,众人敢怒不敢言。及至吕后去世,在外有齐王刘襄等人的发难和内有陈平周勃等人响应下,刘氏诸王、群臣共起诛灭诸吕,第一场差点颠覆刘氏江山的劫难被化解。

  在这场诛灭诸吕的行动中,功臣首推陈平和周勃,俩人一文一武,经过紧密配合最终扭转乾坤,保住大汉江山。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陈平和周勃俩人只是点头之交,通俗点说俩人只是同食汉朝俸禄的汉室官员而已,私交一般,如此决定汉室江山命运的关键时刻,若推动者关系一般,二人没有私密交谈,紧密配合,谁胜谁负也许就犹未可知了。

image.png

  事有转机的是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局面,最终促使陈平和周勃相交甚密,此人是谁呢?他是怎么让陈平和周勃二人由关系一般到无话不谈的呢?

  此人就是刘邦的幕僚,能言善辩的楚人陆贾。陆贾在楚汉之争时期就跟随刘邦,因其能言善辩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刘邦建立汉朝后,不喜欢儒生,每当接见头戴儒生冠帽的人时,刘邦就解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与他们说话,也常常破口大骂。(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陆贾不管这些,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经》、《尚书》等儒家典籍规劝刘邦,刘邦气不打一处来,指着陆贾骂道:“老子是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 陆贾也不甘示弱说:“马上得天下怎么了,难道还能马上治理?”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高帝不怿而有惭色……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image.png

  后世马上得天下的典故就此而来,除了规劝刘邦之外,陆贾在刘邦任上还有一大贡献那就是帮助刘邦兵不血刃的收复南越。南越王赵佗本是中原人,后来在楚汉之乱时趁机自立称帝。汉朝建立后不想再动兵戈,此时能言善辩的陆贾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最终使赵佗放弃称帝,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

  刘邦崩逝后在吕后当政时期,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归隐。虽然归隐,但对朝局时政,陆贾时刻关注,尤其是在陈平和周勃的二人关系中,陆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周勃虽然为太尉,但不能管军中之事,陈平虽然为丞相,却不能管朝中之事,一切都被吕后亲信所掌控。此城危难之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陆贾找到陈平,询问他是否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陈平回答是,并询问陆贾该怎么做,陆贾进言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结?”其意就是将相和,危机可以顺利度过。

image.png

  陈平听完恍然大悟,按照陆贾的计策,趁周勃过寿之际,进献五百金,周勃也投桃报李,从此俩人将相深交,在后来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俩人配合达到了1+1>2的效果。此事的幕后功臣陆贾可谓居功至伟,诛灭诸吕和立代王刘恒为帝时,史书说了这样一句话:及诛吕氏,立孝文,贾颇有力。

  陆贾的贡献还不只此,当初刘邦在世时,南越王赵佗对汉朝称臣,等到吕后当政,二人关系恶化,赵佗重新自立为帝,南越与中原汉朝成敌对状态。汉文帝继位后,为了让南越再次臣服,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这一次如上次一般,陆贾依旧不辱使命,赵佗表示臣服并加了一个期限永久。(陆贾至,南粤王恐,乃顿首谢,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

  为两代帝王兵不血刃收复南越,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诛灭诸吕的关键,如此幕后英雄,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泯灭于历史长河中,不得不感叹一句:悲呼,可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