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婴为什么被称为霸王终结者?他为何能善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3-29 属于:灌婴

  灌婴西汉开国功臣,在楚汉之争时力挫项羽,又在西汉建立后平定了异姓王的叛乱,被誉为“霸王终结者”。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灌婴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灌婴这个人,可以说是汉朝开国功臣当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他在平定了叛乱后官拜丞相,后世也享受到了荣华富贵。

  据史料记载,灌婴的出生日期不详,但是在公元前176年的时候去世。灌婴出生在河南商丘,在灌婴的人生后期达到了巅峰,当上了太尉和丞相。灌婴在早年没参加农民起义的时候靠在睢阳的大街上卖丝织品为生,直到他遇到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在刘邦刚刚起兵反抗并且自称沛公的时候,灌婴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所以灌婴是刘邦手下中比较早的一位,并不是像其他人先是投靠过别人后来加入刘邦集团的。在刘邦手下,灌婴先从一个内卫做起,负责打扫卫生与保护刘邦的安全为主。之后在成武县的战役中,灌婴表现出色,杀敌众多,最后被刘邦提拔为七大夫的身份。

image.png

  之后在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接连被提拔,例如在开封和中牟等一带大败秦军被封为宣陵军,在蓝田与秦军交手后一直打到灞上被封为昌文君

  在刘邦称汉王的时候,灌婴被封为郎中。在这之后又被封为中谒者,就是在王身边发号王的施令的人。之后灌婴辅佐刘邦平定了三秦并且俘虏了司欣,在于项羽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并且在定陶与且作战的时候杀敌无数被升为昌文侯。

  但是在进攻彭城的时候刘邦受到了较大的阻力,项羽亲自带兵,打得刘邦惨败。灌婴保护着刘备前往雍丘躲避,之后由于王武等人的反叛导致刘邦大为震惊,灌婴成功的帮助刘邦平定了叛乱。刘邦的骑兵比较弱,当项羽率领骑兵前来征战时,刘邦让灌婴当中大夫率领左右校尉成功的击退了项羽的军队。

  在汉高祖三年的时候,灌婴荣归故里,一时间风光无限。在不久之后,又以御史大夫的官位重新披挂上任掌管骑兵,在当时归属韩信管辖。在攻打齐国的战役中,灌婴立下的功劳非常的大,不仅俘虏了对方的车骑将军,而且还将齐国的守相田光俘虏。

image.png

  在打完齐国之后,在韩信的调遣之下又去前往鲁地攻打楚国残部的军队。在灌婴的穷追猛打之下拿下了淮南的城池,直到打到广陵。在之后与项羽的正面交锋中击败了项声等人并且斩获敌方将领的人头。灌婴所带领的队伍节节胜利,之后拿下了项羽的重地彭城俘获了楚国的重要大臣,将周围的几个县城也统统拿下。

  在最重要的垓下之战中,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而灌婴负责对项羽穷追猛打。在这场战役中,刘邦打算与韩信和彭越一起进攻项羽,但是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按照约定出现,最后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许二人土地和异姓王,二人才出兵相助,这也为后来二人谋反被杀埋下了隐患。

  汉军一共五路人马,共计六十多万人对项羽发动了总攻,项羽抵挡不住困守在垓下。项羽的处境十分困难,缺少足够的粮草和支援,注定是失败的结局。项羽决定拼死突围,灌婴在后边穷追不舍,到了阴陵城东的山上时身边仅仅剩下了二十多人。直至最后逃到乌江边死战自刎,可以说灌婴最后收割了项羽。

  在刘邦统一天下以后,灌婴继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在讨伐谋反的韩信队伍时,身先士卒,杀死了代国的丞相,拿下了楼烦的几座城池,并且成功的打败了韩信部队里凶悍的匈奴骑兵。

  灌婴又奉命参与了攻打陈豨的任务,陈豨受到了韩信的蛊惑反抗刘邦,刘邦任命灌婴攻打陈豨丞相的部队并且成功的俘虏了陈豨的丞相收复失地。在黥布造反之后,灌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的打败了黥布的上柱国和大司马。纵观灌婴的一生为刘邦打下了四十六座城市,平叛了一个诸侯国,外加两个郡还有五十二个县城,可谓是战功累累。

  在灌婴回到京城时,刘邦已经死去,身为旧臣的他开始辅佐新任的皇帝,但是这期间吕后专权,没有了刘邦的威慑吕后的家族开始专断独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吕后去世。

image.png

  在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的吕禄以将军自称,在长安召集军队,企图夺取刘氏的江山。刘襄等人前去勤王护驾,吕氏一族派灌婴前往阻击这些刘氏家族的人。

  但是灌婴身为刘氏家族的旧臣,不可能拱手曾经将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给外戚。于是灌婴和周勃等人商量先将兵力驻扎在原地不动,然后由宫中的老臣们合力诛杀吕氏外戚。在宫中得手之后,灌婴奉命回京,和陈平周勃等人拥立刘恒为新一任的皇帝,使权力平稳的过渡。

  在刘恒当了三年的皇帝后,周勃不再担任丞相的职务转而由灌婴接受相印。在匈奴入侵汉地时,灌婴再次以高龄披挂上任出征匈奴,并且成功击退了匈奴的骑兵。

  一年之后,灌婴死在了任上得以善终。灌婴家族由于灌婴在世时所立下的诸多功劳得以获得世代的封赏,灌婴的儿子和孙子在之后的时间里相继得到了侯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