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完美英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3-28 属于:刘縯

  你真的了解刘縯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汉光武帝刘秀被赞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不过他的哥哥刘縯(即刘演)也毫不逊色:

  兄弟俩虽性格完全不同,但如果说刘秀是近乎完美的帝王,那刘縯就是堪称完美的英雄。

  是的,笔者认为“英雄”这个头衔刘縯当之无愧。但可惜的是,身处乱世,在巨大的利益、丑恶的人性面前,为人坦荡的英雄往往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受小人的残害,令人叹息不已。

  王莽统治后期,天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中先后涌现出四位来自刘氏宗室的首领,除了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外,其他三位分别是:刘玄,此人是刘秀的族兄,曾经投奔绿林兵反抗新朝;后来被各绿林军拥戴为帝,即更始帝。后来他投降赤眉军,死于部下之手。

  刘盆子刘邦长子刘肥的后人。起义爆发后,他被赤眉军立为皇帝,后来投降刘秀,终生得到善待、颐养天年。

  另一位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刘縯,他是刘秀的大哥(二哥刘仲),字伯升。在他的带领下,老实的刘秀才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也正是依靠他的组织,中原各路义军才得以抱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成功推翻了王莽的统治。

  在这四人中,起初最具帝王相的并不是刘秀,而是刘縯。王莽惧怕他的威名,曾设下巨额悬赏购买他的首级;甚至还下令长安各级官署悬挂他的画像,每天早上必须拿箭射几下才解气。

image.png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领袖级的人物,却因内讧死于同族兄弟刘玄之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刘縯的遭遇,却是源于他独特的性格、卓越的能力。

  说到刘秀的性格,咱们大部分人都很熟悉,曾经的他,为人踏实、上过太学,醉心于耕田劳作,人生理想仅仅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用今天的概念来看就是个为人温和、循规蹈矩的老实孩子。

  而刘縯则跟弟弟完全不同。他虽然也曾前往长安学习《尚书》、《春秋》,接受了儒家传统教育,但他身上更有一股“侠”的气魄。史书称他“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幼就性格刚猛、志向远大,作风顽强有毅力、杀伐果断有魄力,善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是一个天生的领袖。

  更难得的是,他极有家族担当与责任感。在王莽刚刚篡汉、刘秀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刘縯已经“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他慷慨解囊,刻意结交各路英雄豪杰,积极为光复汉室、一雪家族耻辱进行着准备工作。

  不过,刘縯并不是个莽汉,而是懂得观察形势、寻找最佳时机的政治家。公元17年左右,王莽改制失败,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中以绿林、赤眉最具影响力。而绿林军的活动地正毗邻刘縯所在的南阳郡。

  眼见王莽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刘縯于公元22年正式发起了起义。他联络亲属、朋友、门客在新野、宛等地一同起事,自己则带着家乡舂陵(今枣阳)的刘氏宗室七八千人起兵(当然其中也包括时年28岁的刘秀)。

  鉴于队伍实力不足,刘縯还主动联络从绿林军分离出来的新市、平林兵,他们合兵一处、统称汉兵,对当地王莽军对造成了极大打击。

  但其后在攻打宛城时遭受大败,队伍人心浮动,新市、平林兵甚至准备散伙跑路。这时,刘縯带着刘秀等人亲自前去联络了附近的下江兵(也出自绿林),进一步扩大了队伍、稳定了军心,“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随后刘縯犒劳将士、主动出击,接连战胜王莽部将甄阜、梁丘赐、严尤、陈茂,成功合围中原重镇宛城。

  受刘縯队伍势头的鼓舞,各地起义军纷纷相应,一时间中原数十万人旗帜鲜明的举起了兴汉的旗号。原本对起义军不以为然的王莽,这才首次体验到何为恐惧:“莽闻之,始惧。”

  可以说,当时天下之所以形成“光复汉室”的舆论与势头,刘縯当为首功。据《后汉书》记载,当初在鼓动宗室、豪杰起义时,刘縯曾说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也就是说,跟其他农民起义军不同的是,刘縯的起事并不是盲目、冲动式的,而是经过了全面分析、有组织有目的有纲领的;他把推翻王莽、光复汉室结合起来,让起义军具备了合法目标与理论,从而改变了起事的性质。

  并且,他还能审时度势,积极联络各路起义军加入到兴汉的大业中来;尤其当攻宛行动遇挫、队伍面临解散危机时,他只身犯险,亲自带着刘秀、李通联络下江兵,由此扩大了队伍实力、成功化解了危机,避免了队伍沦为遇挫即散的乌合之众。

image.png

  在起义的过程中,每次遇到艰难险阻,刘縯总是毫无畏惧的挺身而出,亲自拼杀在最前沿,以他的勇气、头脑、魄力,一次次化解危机,保证了家族事业的顺利推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縯的领袖形象跃然纸上。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哥哥,那时的刘秀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以至于在昆阳之战爆发前,当他冷不丁的发言时,其他将领一度大吃一惊;昆阳之战中,当他奋勇杀敌时,战友们更是掩饰不住地好奇:““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可见,平日里的刘秀仿佛躲在哥哥的庇护下,没有丝毫表现力。

  不过,我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刘縯名震天下,他不仅被王莽视为眼中钉,也迎来了战友的忌惮。并且,来自内部的伤害往往更可怕。

  当初随着刘縯收编下江兵后,队伍规模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为了便于指挥,各方建议推举个共同的首领。刘縯的威名赫赫、卓越功勋,自然让跟随他起事的豪杰、宗室心悦诚服,但占据队伍大多数的绿林军却有着另一番打算:

  他们本就出身草莽,当初纯粹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起事,打仗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吃饱肚子、发家致富而已;这种心态小打小闹可以,成不了大事。

  而胸怀大志的刘縯与他们完全相反,平日里没少对其进行管束。于是,这些绿林出身的将领“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推举早就投奔他们的刘氏宗室刘玄为统帅,以方便他们为所欲为。

  这些人做的很绝,内部已经达成一致后才通知刘縯。刘縯虽反对无效,但为了顾全大局,还是接受了这个决定,于是刘玄被推举为皇帝,即更始帝(年号更始)。在举行仪式时,刘玄“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根本没有统领群雄的能力,于是“豪桀失望,多不服”。

image.png

  这件事也注定了刘縯的接下来的悲剧。他为了起义大局甘愿将权利拱手让人,却并没有换来对方的退让,甚至还给自己招来了“功高震主”的危险。

  刘玄称帝后,刘縯帅主力围攻宛城,刘秀则跟着出自绿林军的王凤等人在昆阳、定陵一线活动。随后王莽发动了42万大军南下解救宛城,处在宛城之北的刘秀等人首当其冲,昆阳之战随之爆发。

  在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中,原本担任偏将军的刘秀爆发出惊人的领导力,他在危难时刻被推举为昆阳战场的领袖,其后创造了以2万人击败42万大军的奇迹;而在此期间,刘縯也顺利攻下了宛城,王莽政权的军事力量几乎一夜崩溃,新朝的覆灭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但刘氏兄弟的如日中天,却为他们招来了厄运:“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

  刘氏兄弟当然也有所察觉,刘秀就曾提醒哥哥:“事欲不善。”即:看这个样子况,更始帝打算跟我们过不去。

  但刘縯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他笑着说:“常如是耳”,一向都是这样,不奇怪。

  不久后,那些人上演了一出“鸿门宴”。不过要见真章时,由于更始帝的懦弱胆怯,刘縯逃过了一劫。但当舅舅其樊宏提醒刘縯时,“伯升笑而不应”。

  此外,曾经依附刘氏的李轶这时已见风使舵托靠了更始帝,刘秀因此提醒哥哥小心此人的陷害,刘縯还是“又不受”。

  这份由世代贵族家世熏陶出来的自信、洒脱与豪气,却将刘縯引向了万劫不复之地。后来当更始帝迫害功劳赫赫的宗室将领刘稷时,刘縯明知对方醉翁之意不在酒,却毫不退缩、挺身而出,替刘稷仗义执言,结果两人都被杀害。

image.png

  用“成王败寇”的角度来看,刘縯不够圆滑,不会明哲保身、不识时务,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我们评判英雄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刘縯有担当、有气魄、有胆略,为人自信洒脱、不畏艰难险阻,极富个人魅力。而且他首倡大义,为那个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定下了调子。同时,他的死,还为弟弟刘秀留下了一份极为关键的政治遗产。

  由于刘縯的无辜被害,天下豪杰无不为其鸣冤,这也注定了更始帝只能成为一股不成气候的流寇,更为刘秀的崛起埋下了舆论和人心资源。

  接下来的刘秀忍辱负重,默默寻找时机。在更始帝进入关中后,刘秀寻机会进入河北邓禹冯异等各路豪杰纷纷前来投靠,帮助他自立门户;而当初哥哥刘縯创立的舂陵子弟兵也成了他的最可靠力量,帮助他“自河北定天下”。因此,在刘秀成功后,他常怀“伯升首创大业”,追谥哥哥为齐武帝。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刘縯虽没有笑到最后,但他作为弟弟刘秀的引路人,作为一名人格上几乎没有缺点的起义领袖,无愧为一代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