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评价汉朝赵充国?七十三岁完胜大漠民族厮争
赵充国最初担任骑士,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于骑马射箭而补任羽林卫士。他为人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谋略,年轻时喜好将帅的气节,就去学习兵法,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
赵充国是继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名帅之后,武帝至宣帝时期的又一位堪当大任的帅才。赵充国于公元前99年跟随李广利北击匈奴,李广利原本就不是个当帅为将的料儿,不过是看在李夫人的份儿上,武帝为他找一个加官进爵的由头而已。出师不利,兵马被困,损伤折半,最后在赵充国的率领下得以脱围。李广利还算个好汉,没有将所有功劳都据为己有,赵充国也凭借自己的英勇果敢为自己的仕途叩开了一扇大门。
之后的岁月,赵充国一直奋力在沙漠边缘,在大汉的边陲、抗击匈奴、羌敌的最前线上,一次次用自己的沉稳与果敢,英勇与血性,刻写着大汉的国威,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耀。生擒匈奴西祁王,赵充国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这是一个跟随他一生的官位——后将军。常年在西北少数民族错杂地带生活的赵充国,他深知匈奴、羌人等西北少数民族及小国之间的恩恩怨怨、虚虚实实,对于如何对付这些外族侵扰,自有一套战略在胸中慢慢形成。
从武帝后期到宣帝时期,大汉朝堂风云变幻,草原各民族势力也随之变动着,各种魑魅魍魉都试图在这种变局中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骄傲的位子。但熟悉草原的赵充国深知,草原民族之间冤仇太深,并没那么容易达成和解,大汉兵士并不一定非要依靠武力才能赢得这场对抗的胜利。在他的胸中,一场“以全取胜”、“贵谋而贱战”的战争已悄然展开。当羌人与匈奴勾结在即,西北边陲再燃战火的时候,赵充国拿出了西北汉子的威严,七十三岁的老元戎,“亡逾于老臣者矣”,一点不推卸,果敢担承下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七十三岁,耄耋老人,应该是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但赵充国却有着国家有难,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迎难而上。这一次出征,赵充国是抱着构思了几十年的思想而走到前线的,他不以斩首敌众为目的,却在摸索西疆安定方面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屯田。亦兵亦农,“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这一政策虽满朝疑问,但赵充国却硬是说服了宣帝采纳自己的主张,并成功推行屯田,解决西北边陲少数民族骚扰问题。屯田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项政策,在后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一年,赵充国七十九岁,“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屯田取得了巨大胜利,班师回朝,满朝惊动。赵充国因册立宣帝即位,再加上在西疆的功劳,与霍光等人一同画像未央宫,成为宣帝朝数一数二的政治人物。但与霍光不同的是,他未曾将这种地位转化为权力,或者他从来不是一位权力的追随者。
虽然老了,但凡是有军事,宣帝依然会派人前来咨询,但赵充国却从未以权谋私过。甘露二年,八十六岁的赵充国平淡的走完了一生,他像一位平淡的老者,食君奉报君恩,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便尽心尽力地去做,用一腔的忠贞肝胆支撑着昭宣太平。
赵充国晚年请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议论“四夷”问题时,赵充国还常常参与兵谋。赵充国去世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成帝追美赵充国,曾召黄门侍郎扬雄称颂之。扬雄有“在汉中兴,充国作武”的颂词,歌颂赵充国在西汉中兴中的武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