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气度最小的家族:孙坚为个人恩怨而起重兵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2-27 属于:孙坚

东吴有个替丈夫报仇的徐氏,被称赞为东吴女丈夫,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那句赞叹孙氏的:“不及东吴女丈夫。”其实很有意思。从内容来看,显然是折射刘备为报仇而忘大义的过错。那么,从全书内容来看,还有没有其他影射呢?还影射谁不及这位“东吴女丈夫”呢?不是别人,而是孙翊的父亲、徐氏的公公——孙坚。借用孙坚之弟孙静的劝谏说,就是影射他“为一小恨而起重兵”,最终中箭身亡一事。

经过是这样的:袁术向刘表借粮被拒绝,便联合孙坚联手攻击刘表。孙坚收到刘表的书信后说:“刘表昔日断我归路,今天不乘此时报仇,更待何年?”“昔日”又是怎么回事呢?

起因在第六回,孙坚意外地得到了传国玉玺,起异心离开袁绍集团,以为能独得天下,便向袁绍(袁绍当时为十七镇太守讨伐董卓的盟主)称病回江东,“一心别图大事”。袁绍致书荆州刺史,要他截住孙坚,夺下玉玺。刘表奉命拦截,虽然有过一场恶战,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像这样的争战,在当时常有发生,算不得什么大事。如果与曹操父亲和家人被杀的仇恨相比,的确只能算是“小恨”而已。但是,孙坚对刘表一直怀恨在心。在他认为,刘表要截下他的“传国玉玺”,几乎坏了他的大事,所以成了大恨。

孙坚的弟弟孙静在他出征前劝谏说:“今董卓专权,天子懦弱,海内大乱,各霸一方,江东方稍宁,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详之。”

孙坚说:“弟勿多言。吾将纵横天下,有仇岂可不报!”

程普劝谏说:“袁术多诈,未可准信。”

孙坚却说:“吾自欲报仇,岂望袁术之助乎?”意思是说,即使没有袁术相约和相助,我也要单独起兵报此仇。孙坚执意出兵攻打刘表,其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徐氏是孙坚的三儿媳,为丈夫报了仇,并且保持了自己的贞洁和尊严,这显然是值得称赞的;但孙坚身为江东太守,仅为一区区小恨而起重兵,并丧失了自家性命,显然是极不值得的。这里说一句孙坚不及儿媳妇,仅仅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对世人的警示呢?讽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警示。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孙氏报仇”这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叙述,“不及东吴女丈夫”这句诗,不仅仅是影射刘备和孙坚,应该说,旨在影射世人的报仇乃至抱怨的心态。因为书是写给世人看的,而不是写给刘备和孙坚看的。刘备为小义而舍大义的报仇心态,孙坚为一小恨而起重兵的心态,都是世人的反面教材。

从人物关系、人物地位,以及故事结构上来看,孙氏报仇与孙坚报仇,这一正一反似乎不成比例,然而,艺术的效果往往在这种不成比例中找到比例的平衡点。这里的比例平衡点在哪里?在“演义”的关键处:有时小义中能见大义,有时大义却被小义所遮障。大义与小义、平凡与伟大、弱女子与大丈夫、可赞与可惜、喜剧与悲剧……等等,都归于一种主要原因,即理智与利令智昏的区别上。也就是说,理性是平衡大义与小义的杠杆。读了这些章回和段落,掩卷沉思,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实生活中面对这类事例,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