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即使身在异族却心中有国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为了继承祖上抗击匈奴的遗志,便向汉武帝主动请战,要求带兵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当时很欣赏李陵的勇气,便批准了这次军事行动。李陵在当年九月率领5000人的部队,从居延出发,行军30日,部队来到了达浚稽山(大约就是今天阿尔泰山中段),不想在此遭遇到了匈奴的大股部队。匈奴单于用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安排部队前队用盾和戟作防线,后队军兵则持箭和弩备战。他向士兵下令:“只要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听到锣声就停止。”匈奴军攻上来的时候,士兵按李陵的号令,防的防,攻的攻,一时间千弩齐射,匈奴兵死伤严重,不敢向前,李陵率汉军乘胜追击,斩杀数千匈奴兵。
但就在此战后,双方各自盘算下一步行动的空隙,一件令李陵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李陵部队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士兵,因遭到上司校尉韩延年辱骂,而心生怨恨,竟悄悄地主动向匈奴投降。为了立功和报复汉军,这个叛徒将李陵部队孤军作战,弓矢所剩不多等军事机密都向单于作了汇报,还把李陵下一步排兵布阵的军事计划也告诉了单于。在这种情况下,单于调整军事计划,向李陵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最后,李陵部队在弓矢耗尽,无军救援的情况下,损失惨重,李陵本人也被俘获。由于李陵没有战死,所以边关大概了解了一下战斗情况后,便向朝廷上报说李陵降敌了。
汉武帝得知后,非常气愤,不少大臣也大骂李陵不忠。此时,却唯独一个人站出来,替李陵说了好话,他就是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为人重信讲义,一心报国,此战他以区区5000孤军对阵数万匈奴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之下被俘虏。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是可敬的。他现在身陷匈奴营中,留着性命,一定是在寻找新的机会为朝廷立功。”
司马迁的一番话,不但没有打动汉武帝,还遭致了宫刑之祸。由此之后,司马迁心灰意冷,他忍辱负重,专心撰写《史记》,将满腔的热血都泼洒到笔尖之上。
司马迁的话虽然没有令汉武帝相信李陵投敌不是真心,但也多少引起了他的注意。所以,此后他曾派公孙敖带兵设法抢回李陵。但公孙敖毫无成果,为了向皇帝交差,他竟然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就向汉武帝汇报说:“听说李陵正在贼营操练匈奴人,准备攻打汉朝”。汉武帝大怒,叫人把李陵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儿等都杀害了。可事后了解到帮匈奴人练兵的人叫李绪,是一个投降匈奴多年的汉朝都尉,不负责任的公孙敖明显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李陵后来直到家人尽数被汉武帝杀害,内心非常痛苦。他曾和同在匈奴被困的苏武有过交流,他对推心置腹地对苏武说:“你不降匈奴,忍辱负重,功劳盖世。我当初被迫投降是想着找机会劫持单于,为国尽忠,却不曾想,皇上并不能了解我的苦心,杀了我的老母和家人,断绝了我归汉的后路。”苏武说:“我从前听说过你的为人,但现在毕竟你的处境不同了,是非功过,只好由人们评说吧!”
李陵听后,内心更加悲愤,长叹一声说:“比起苏君来,我李陵真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并吟唱了一首《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土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罢,李陵朝着南方跪拜不起,苏武叹息不止。这就是李陵“身在异族心在汉”的故事。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看来只有司马迁的那一番言论,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